学界专家论主流舆论传播力建设
如是我闻 隐恶扬善 回归传统
面对全媒体、短视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冲击,李希光常常思考,新闻学是不是已经死了?未来该怎么办?
不久前,李希光和两个人工智能软件进行一次新闻写作竞赛。“尽管人工智能使用海量数据,给出了匹配答案,但稿件不断重复空话、套话和口号性语言文字,缺乏新意。”他引用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的话说:“人类的头脑是一个出奇高效甚至优雅的系统,它在少量信息的情况下运作;它不寻求推断数据点之间的粗糙相关性,而是创造解释。”
李希光认为,从表面和形式上看,新闻界的未来是短视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但是从新闻界自身的存亡看,未来应回归传统。
一方面,探索中国本土新闻理论。新闻工作者要研究和报道本地的现实问题,研究本土的文化传统,产生真知灼见,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闻工作者不要忘记最初的新闻热情和新闻理想,在工作中不能用手机取代笔和纸、用人工智能取代记者的大脑。
从《金刚经》卷首语“如是我闻”中,李希光联想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他说:“‘如是我闻’表示经的内容由阿难听闻佛说,真实无谬。从当代新闻学来看,新闻是记者通过采访、亲耳听到当事人说的直接引语,并且要有细节描写,以显示新闻的真实性。完稿后,要核实、核实、再核实,确保每一字、每一句都真实,绝不可以断章取义。”
李希光将此付诸教学实践。他1999年在清华大学开设“写在路上的大篷车课堂”,25年来带领1000多名学生探访过塞外、藏区、草原等地域,穿越过西伯利亚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路线,甚至还远征北极圈。
这种“学在路上”的新闻教育,与中国古代的行记(专门记述古人出门远行的见闻)相通,强调“皆存实录”“匪敢雕华”,是一种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我们在一个远离浮躁的环境里,旅行、生活、读书、研讨和写作。”李希光说,“大篷车课堂”以探索新知和新问题为导向,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跳出偏见,学会用中国人的立场、亚洲人的视角,去思考世界性问题。
去行走、去观察,才能触摸真实。李希光认为,新闻人要像舜那样,多问事实、体察民情,不片面、不偏执,掌握事物的两个极端,在极端之间寻求平衡,隐恶扬善。在网络信息极为发达的今天,党媒更应反映社会现实,传递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激发社会正能量,彰显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记者 杜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