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声音

[温情犀利派]

走出那片山

插图:肖异

拾 青

去云南出差时,因为工作缘故,我结识了一个纳西族姑娘,名叫悠悠。悠悠有着黝黑健康的皮肤,一头短发,精瘦精瘦,总是笑眯眯的。后来我发现,她不仅性格开朗,工作也十分靠谱,勤奋高效,是职场上我最喜欢的工作伙伴类型。

有天下班,悠悠带我们去吃当地人爱吃的一家烤鱼店。这间毫不起眼的小店几乎没有任何装修可言,人们坐在小马扎上,围着一口大铁锅,水雾升腾,烤鱼的香气在各类蘸料的加持下愈发浓郁。悠悠拿起一块玉米粑粑,蘸着烤鱼的汤汁说,小时候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这样一顿。

我们一席四个女生年纪相仿, 除了悠悠之外,其余三人分别来自江浙和成都,在大城市、甚至海外求学,人均硕士毕业。悠悠突然感叹,真羡慕你们,从小就见过外面的世界。她抬头望着我们,眼里亮亮的:“你们可能没法想象,我就是电视剧里说的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悠悠来自金沙江畔大山深处的村寨。千禧年前后,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大山里各村寨的孩子们想上学的,只能想方设法去唯一的一所小学。上学的路是翻不完的山,是摇摇晃晃的吊桥,是漆黑的重重密林。年复一年,班上的同学越来越少,四年级时,竟然只剩悠悠一人,若非老师们四处劝回几个孩子,学校或将不复存在。

悠悠成绩很好,小学毕业时,家里人却开始争执该不该让她继续上学。反对的亲戚很多,他们说,一个女娃,读这么多书做什么,还不如过两年早点嫁了,留着钱供弟弟。在外务工的大伯刚好回来探亲,听闻此事,偷偷把悠悠拉到一边。大伯说,等我五天,你到寨子外面那棵树下,我一定来。

五天之后,大伯如约而至,带着悠悠坐上前往丽江市区的车。大伯说,咱们去考试,考上了,砸锅卖铁也让你读书。考试前两天,两人借住在丽江一个远房亲戚家。某天晚餐后,悠悠在厨房洗碗,无意间却听见亲戚向大伯抱怨:“一个女娃, 把她从山里带出来做什么呢。”悠悠没有出声,只是在那一刻默默发誓,这口气非争不可。

后来她不但考上了,还因为成绩优异获得助学金,开始了漫长的求学生涯。很久以后她才知道,当年大伯在消失的五天里说服她父母,四处借钱,又联系上了丽江的远房亲戚,才换来这一次走出大山的机会。高中时她放假回家,偶遇她曾经的小学同学,两个17岁的女生在山道上面面相觑,一个背着书包、手里捧着书,一个手里牵着一个娃、肚子里还怀着一个。一步之遥,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多年之后,悠悠成了寨子里第一个大学生,她弟弟也很争气,一路读到了博士。可悠悠说,即便现在公路修进了大山,孩子们的情况改善了不少,依旧有很多女孩子被困在深山里,她们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是什么。难的从来不是修一条出山的路,而是要颠覆世世代代贫穷落后酿成的腐朽思想。

我们在氤氲的水汽中听完悠悠的故事,尽管她尝试掩饰,我们依旧从她颤抖的声音和泛红的眼睛中读懂多年的辛酸。那顿饭之后的某天,我们因为工作原因从丽江转场至香格里拉。路过金沙江时,群山静默,乌云低垂,悠悠看着窗外说:“山里一定在下大雨。”我不知道她此刻想到了什么,是否想到了许多年前的某个雨天,那个从大山深处出发的女孩,沿着山间小径一路跋涉,越过山林翻过峭壁,牵着年幼的弟弟,莽莽撞撞地在路边招手,希望路过的车能捎他们一程,把那条望不到尽头的求学之路缩短一些。

那个女孩靠着自己的双脚,一点一点地走出了那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