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声音

[捉刀斫史]

商鞅的信用

插图:黄露

傅亦武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东周后期诸侯争雄,绵延千载的奴隶制社会分崩离析,致力变革的政治家不少,改革最彻底、最成功的无疑是商鞅。在他的主导之下,地理位置偏远、经济落后、常常挨打受气的秦国上演一出逆袭大戏,只用短短十来年时间,就一跃成为实力数一数二的诸侯国,并最终统一全国,拉开皇权帝制的大幕。

在被秦孝公重用,成为秦国变法总设计师的时候,商鞅对绝大多数秦国人来说还只是个陌生人——一个卫国破落贵族,从无施政经验,跑来大秦还没几天,就要拆了千百年的炉灶重新来过,难免让人心生疑虑。商鞅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在颁布新的法令之前,先导演了一出“徙木”的前戏:他在秦国国都的南门竖起一根木头,悬赏十金,现场招募人手把它扛到北门去。在那个年代,“十金”对普通百姓来讲已然是天文数字。这样简单的事,这样高的薪水,咋看也不像真的,所以秦国百姓只是围观议论,没有上前应征。见此情景,商鞅立马当场把奖金涨到五十金。围观群众沸腾了好久,终于有个人出来,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木头扛到北门,然后果然领到奖金。

古人有云:人无信不立。因为“徙木”事件,商鞅在秦国百姓那里的信用值噌噌上涨,只要是他下的文件,大家都认真学习领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

不过,如果因为主持变法就简单地认为商鞅是个讲信用的人,恐怕是不合适的。至少魏国人不会这么认为。

魏国是秦国的邻邦,秦国如果想进入中原,就必须从魏国经过。这对满怀雄心壮志的秦孝公来说肯定是个大问题。在国力强大之后,他派商鞅率领一支人马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迎敌。两边刚一接触,公子卬就收到了商鞅情深意切的私人信件,信中说,以前俺在魏国的时候,和公子您相处得很是愉快,现在我们在两个国家当大将,要互相攻击,真是不忍心啊,要不咱们约个时间见个面,订个友好盟约,聊聊天,喝喝小酒,完了就各回各家,让两国百姓不要担惊受怕了,好不?公子卬读完信,深以为然,于是兴高采烈地奔赴饭局。可是万万没想到,盟定约成,正在喝酒庆祝的时候,商鞅小手一招,一队武士冲上前来,当场把公子卬拿下。商鞅小手再招,秦军大队人马杀奔魏军大营。丢了主帅的魏军兵败如山倒。

这一仗在商鞅的功劳簿上,被称为“智取河西”。魏国打了场窝囊的败仗,不得不把河西的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还迁都以避兵锋。商鞅之所以被称为“商鞅”,也是因为这次胜利——秦孝公把商、於两地十五个城市封给了他,号曰“商君”。在此之前,他都因为原籍卫国而被叫作“卫鞅”。

因为讲信用,商鞅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因为不讲信用,商鞅建立了一生中最大的功业。

可是好景不长。河西之战后没几年,秦孝公死了,秦惠文王上位。这位新国王愿意继续采用商鞅的新法,却对这个叫商鞅的人十分不感冒。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因为被人唆使犯法,商鞅对他的两位老师进行严厉的处罚,“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史记·商君列传》)。秦孝公大树一倒,一封举报信就递到了惠文王那里,说那个卫国人要谋反。

商鞅听到消息,赶紧收拾包袱跑路。就是在这次逃亡之中,他深切感受到了信用的威力。途中投宿,因为没有身份证件,按秦国新法,旅店不敢让他进入;想到魏国避难,“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也不让入境。走投无路的商鞅不得不返回封地,最终被秦兵抓获,判了死刑。

因为讲信用和不讲信用,商鞅在穷途末路之际迅速迎来生命的终结。

在被旅店拒绝服务的时候,商鞅曾经发过一句感慨:“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当然不能说是新法之“敝”(弊端),品一品商鞅的这句喟叹,在万般惶恐惆怅之中,会不会也夹杂着一丝欣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