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一批本地蓝莓错峰上市,带动村民增收
科技赋能 种出“莓”好共富果
记者 黄娇丽 通讯员 陈惠玲
新春将至,东阳市千祥镇四友村的180亩蓝莓种植基地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饱满的蓝莓果实挂满枝头,洁白的花朵星星点点散布其中,果农们在树丛间穿梭采摘熟果,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
蓝莓采收季大多在五六月,这片基地缘何在冬季迎来丰收景象?这一切得益于科技的深度赋能。在数智引领下,四友村蓝莓产业蓬勃发展。小小蓝莓如纽带,串联起从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贫瘠荒地变身希望田野
四友村地处千祥镇最东边,与磐安县相邻。过去,村集体收入薄弱,基础设施建设停滞。“早些年,村边一片农田因泥土堆积近乎荒废,大家都觉得没用,后来农林专家勘查发现,这里的酸性土壤是蓝莓生长的理想温床,给村子带来了新希望。”四友村党支部书记蔡进回忆。
2009年,四友村建起东阳首个蓝莓规模种植基地;2018年,村里与浙江东溪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合作,重新统一规划闲置土地,盘活150多户农户的180亩闲置土地。
沉睡的土地资源被唤醒,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6万元收入,村民还能在家门口就业。“我在基地做采摘、管理等工作,每年收入可观。”村民卢益卿说。在蓝莓基地,像卢益卿这样的长期工保持在10余人,每当采摘季来临,临时工有三四十人,光劳务收入一年就几十万元,有效盘活当地的闲置劳动力。
科技“智”造蓝莓盛宴
优质蓝莓产出离不开科学管理。
踏入四友村的蓝莓基地,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这片占地180亩的土地,起先采取地栽模式,去年投入2000万元引入智能化设备后,被精心规划为8个自动化温室大棚,里面500余盆蓝莓排列整齐,放眼望去犹如一片绿色海洋,每盆蓝莓都配备纯水灌溉与自动施肥装置。
“以前种蓝莓全凭经验,现在有高科技助力,管理轻松,成效显著。”基地负责人卢之江介绍,“我们运用5G物联网技术,实现全方位、精细化的智能化管理。通过智能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数据,实现精准水肥一体化控制,为蓝莓生长提供精准滋养”。
基地管理员卢科2021年从江苏大学农业自动化管理相关专业毕业后回乡,与父母共同管理基地。“高效精准”是卢科日常的深刻感受。他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轻轻一点就能远程调控大棚温度。“蓝莓生长的适宜温度在10℃~30℃,白天若气温过高,系统会根据棚内温湿度自动开启雾化降温装置。”他说,普通地栽需3年才能有稳定收获,借助智慧种植技术则可缩短至半年,前后种植的两批蓝莓存活率都超过96%。科学的水肥、温度、湿度,让蓝莓植株生长稳定,提前迎来丰收。
小蓝莓串起大产业
连日来,东溪农林蓝莓基地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作为采摘主力军,个个干劲十足。“品质不错”是众多经验丰富的采摘员工的一致评价。
卢之江介绍,目前正值头茬蓝莓采收季,基地新引进的“花香”蓝莓,口感甜脆,伴有清新花香味,备受市场青睐,可卖到200元/公斤。
采摘后的蓝莓,销售与加工渠道多元。一部分通过零售与批发的方式进入大型超市及高档水果店;另一部分则被送往加工厂,用于酿造蓝莓酒。卢之江表示,通过深加工,蓝莓的附加值得以提升,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也随之增强。
展望未来,四友村对蓝莓产业有着清晰的规划。“计划自主培育具备更强抗病虫害能力、品质更优的蓝莓新品种。同时,引入无人机进行果园巡查,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灌溉与施肥方案,持续为蓝莓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蔡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