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科学治污进乡村 去年完成191个村

本报消息(记者 倪晗)“村里的臭水塘不见了,现在变成了美丽公园。”春节期间,记者来到义乌市赤岸镇尚阳村,当地村民毛海宾说起村庄变化,竖起大拇指点赞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这些年,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空气清新,大家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村创业。”

过去,尚阳村污水横流,汇流到村头坑塘,蚊蝇到处飞。当地根据地形地貌、农田和水系分布等实际情况,新建两座污水终端工程,采用新泥膜共生氨氮化生物处理技术工艺,终端出水持续、稳定达标,尾水结合村庄实际,用于农田绿化灌溉、厕卫冲水。如今,村里水变清了、环境好了,共富酒坊、徽派古街、朱恒书画馆等新兴乡村文化产业落地生根,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我市始终坚持以“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处理全达标、资源全利用、监管全智慧”的目标导向,高质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移交运维工作,还出台《农村生活污水预处理技术应用导则》等行业规范,全方位立体化加强对各地政策、技术、工作方式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切实提升各地工作质效,确保农污项目落地。

在正确的技术方向指引下,各地妙招频出,实现全域农污处理设施技术工艺的转型升级。永康市采用数字化管理“13855”系统应用,实现农污处理高效管理;义乌市通过创新使用新泥膜共生氨氮化生物处理技术工艺,增加终端运行寿命;浦江县通过研发农村经营性废水处理技术,实现农户端处置自主化和农污终端废水再生利用;兰溪市依托农污设施大数据的共享、传输、分析,实现设施运维的高效化管理。

据悉,去年我市完成新(改)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共计361个,超额38个,惠及行政村191个、农户4.46万户,任务完成率111.76%,超额数位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