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讲述

难忘的 中山装

何金海

小时候,每到过年,父母亲都会提前买好几块布,请缝纫师傅来家中做衣裳。记忆里给我们做的都是中山装的款式,因为家庭困难,缝纫师傅在量体裁衣时都会按主人的吩咐节省布料,给我们做的新衣裳到第二年春节都显小了。那时的家庭,兄弟姐妹多,哥哥姐姐显小的衣裳就给弟弟妹妹穿,哥哥姐姐大了,也会穿父母的衣服,这是一种常态,大家都心知肚明。也有一种例外,那就是姐姐穿过的衣裳给弟弟穿,因为颜色上的差异,就会被同龄人笑话,我就是常常被笑话的人,但无所谓,因为温饱问题大大胜过流言笑话,更何况这样的笑话待不过一个春秋,也就百无聊赖了。

我上初三那年,母亲凭她多年纺棉的积累和同村的姨妈一起,用传统织布技艺做成棉布,再用传统染布法使白色变成深色,过年前就用这块布给我做了套新中山装。厚厚的、粗粗的,冬日里穿着倒是暖和,但当我看到同龄邻居穿着光鲜发亮的洋布中山装时,心里既羡慕又嫉妒,可是那时的我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穿着它用功读书,以求日后穿得上正宗的中山装。

终于,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初中专。母亲在给我准备衣裤时,将这套棉布中山装放进了父亲特意为我买的皮箱。入秋后,天气渐凉,我就穿起这套中山装。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农村显得土里土气的棉布,竟然被同学们说成是纯棉的、高级的布料,说他们穿的是化纤布、纤维布;还说我们家是不是很有钱啊!我如实相告:请你们看看我除了这套中山装还有什么纯棉的衣裤?

暗地里,我每月从19元的菜票中节省5元,积累了一笔钱去市区买了套光鲜的西服,想象着会很风光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可是在风光了一段时间后,我却对西服越来越产生了反感。是受常年穿中山装的影响?还是受同学们的“你不适合穿西服”的影响?这种影响分明告诉我,是我的结实的身材不适宜穿细腰瘦腿的西服。

在金华农校读初中专的三年,也是我当劳动委员的三年,它对我的锻炼是其他班干部难以体会到的。农校的劳动课不仅有割稻种菜、施肥除虫,也有修剪嫁接采集标本,还有采摘水果和种子的。每次我提前从老师那里领到任务后,根据课的内容和工作量对四十个同学作出安排,对一些体力活,要兼顾男女同学和个子大小的区别,特别是城市出生的没有干过农活的同学,对农事可谓一窍不通,这给了农家出身的我莫大的机会,我总是在同学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们面前,给他们帮助,从而顺利完成劳动课程。正因为此,每学期我都以高票当选劳动委员,对我来说,那份奖学金才是实实在在的。

其间认识了承包学校橘园的徐姓老板,年龄不大个子不高,但脑子很灵,难怪年纪轻轻就赚了钱。修剪、施肥、病虫管理、采摘等,一年里有好几次劳动课都在他的橘园里,因而关系就熟络起来。他看我朴素实在没有架子,我也觉得他没有架子,干脆不像个大老板。言谈中知道,他也是农村人,家里困难读不起书。初中毕业后,靠做小商品生意赚了人生第一桶金,在老家造了几间新房娶了媳妇。去年承包了学校的橘园,平时生意场上跑跑,日子过得算是惬意。

一次,劳动结束后,我把工具拿到徐老板在学校的工作室。外间放置一些橘园耕作管理用的工具,里间是两张供管理人员休息的高低铺。我看到床边的衣架上挂着一件灰色的中山装,眼睛一亮就穿了起来,还挺合身的,就对他说:这件衣服是谁的?借我穿穿吧!他爽快地答应了。

到期末要放假回家过年了,也没有等到他来要这件衣服,我就一不做二不休,穿回家过年了。

父母以为我买的新衣服,看着那么合身得体,还说买的衣服就是比做的好。我说哪来钱买这么好的新衣服啊!是学校一个承包橘园的老板的,是借来穿的。那年,学裁缝的姐姐出师了,第一次有了工资。春节了,她要用辛苦赚来的钱为全家每个人做件新衣,这也是我家条件好转的一个标志。

除夕和外出拜年,我没有穿姐姐做的新衣,天天穿着那件中山装。村里人和亲戚家的人看了,都说我考上了中专就是不一样,有干部的模样了,我听了喜滋滋的。可是姐姐有意见了,我说:姐,来年给我做一件这样的中山装,我天天穿着。

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新年,我用自己的工资,在县城的百货市场买了件相对便宜的中山装。当然,之后我拥有各种其他款式的时尚衣服,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母亲做的、向橘园老板借的,以及后来姐姐帮我定制的中山装,因为这其中饱含着亲人以及朋友的关爱,以及一个少年身心上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