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
蔡予新
说起摆地摊,我并不陌生,也曾亲身经历过。30多年前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候我还捧着国企饭碗,政府也提倡职工下海创业,允许搞第二职业,鼓励在夜市里摆摊做买卖。工厂从仓库中拨出积压的解放鞋、雨鞋,大多是次品、退货,以极低廉的价格,比如五角一双、一元一双,批发给跃跃欲试的工人们。下班时,工人纷纷车拉手提,大箱小包蜂拥出厂门。夜间的大街上,就多了一摊又一摊的各类鞋子,尽情吆喝,讨价还价,不亦乐乎。
年轻的我羞于大庭广众站在灯光下卖鞋子,还有一点是,在兰溪大街上摆摊卖鞋子,如碰到熟人多难为情哇!但摆摊的冲动欲望依然存在。本地不可以摆摊,那去外地怎样?不卖鞋子,哪卖什么呢?那就卖自己收藏的古旧钱币吧,以藏养藏,理由“高雅”又不丢脸面。主意一定,就准备在星期天就动手。我女朋友(也是我后来的老婆),她听说我要去摆摊,就说与我一同去“体验”。
我们乘早上的火车到金华,步行来到邮票门市部后面的青山弄,就地摊开报纸,放上一些古旧钱币,开始“守株待兔”。那时候的江北青山弄是自发的古玩市场雏形,摆摊不收摊位费。摊子是摆上了,顾客寥寥无几,我要去逛一逛市场,就吩咐女朋友看摊。当我回到自个摊位的时候,她兴奋地告诉我:我卖了一个银角子哎!我忙问多少钱卖的,她回答:五元。啊?居然把进价八元的民国五年袁世凯二角银币亏本卖了!
首次摆摊生意是做成了,还搭上往来的火车票钱。虽这次是“失败”摆摊,但我心里燃起的兴头仍不熄灭。我观察到青山弄市场里很少能见到民国的四川铜元,我写信联系了一位四川泉友,他手上有一批四川铜板。十多天后,一个沉重的包裹收到,我打开一看,整整三百枚民国十五年四川二百文的铜元,版别众多。这位素昧平生、从未见面的四川泉友,接到我求购信后,没等我付款,就直接将货寄来。我连夜清洗这批铜元,仔细分门别类,分别用纸包妥,除了十多枚留着收藏外,其余均打算摆摊出售。这批铜元每枚进价七角,第二天我就汇款给四川泉友,他这么信任我,我也珍惜这份交情。
下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俩在青山弄摆好摊子,当我刚把这批四川铜元码在报纸上,人群就涌过来了。事先我已按版别、品相分别定价,每个铜元价格几元、十几元、几十元不等。我回答询价、确定成交,女朋友收钱,忙得乐不亦乐乎。快中午收摊的时候,二百多枚铜元倾销殆尽,还有一些品相不佳的“歪瓜裂枣”,数量剩十多个。这时,旁边一个摊主走近问:这些铜元统打多少钱?我说:一元一个全拿去吧!他高兴地包起这些铜元。自那以后,在金华古玩市场上,个大坯重的四川铜元纷纷摆在各家的地摊上。
摆摊,是许多人平平常常的谋生糊口方式。对我来说,却是嵌入脑海异常深刻,多年后回味起来,仿佛又身临其境,那场景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