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声音

[捉刀斫史]

柳宗元打假

插图:童俊

傅亦武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不仅因为散文成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寓言创作也独树一帜。不过,再大的腕儿也是肉身凡胎,免不了头疼脑热不舒服,比如某日,他就生病了。

柳宗元生病,主要症状是腹脘胀闷、心慌气短,跑去看医生,医生只给开了一味药:“唯伏神为宜。”伏神,就是茯苓,有利水去湿、益气安神的效果,常被中医用来治心虚惊悸、健忘失眠等病症。柳宗元到药店买了茯苓,连着吃了好几天,病非但没好,反而“加甚”,比之前还严重了。愤怒的他把医生找来一通吐槽,说药方有问题,医生却不慌不忙,要来药渣一看:“吁!尽老芋也!”柳宗元这才知道自己遇到卖假货的了,花了买茯苓的钱,吃了好几天的芋头。

因为这次惨痛的经历,柳宗元特地写了一篇《辨茯神文》,记录了生病看病的过程,还告诫世人,“物固多伪兮,知者盍寡。考之不良兮,求福得祸”,而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愿寤来者”,提醒大家买东西时要认真鉴别真伪,以免“误而为饵,命或殆而”,不要因为吃假药送了性命。一代文学大家,把自己上当受骗的糗事写出来公开倡导打假,可见柳先生对假货之深恶痛绝。

制假贩假,自古就是一大社会毒瘤,打假治假,也是历代国家机关的重要职责。据传成书于周代、记载上古时代政治制度的《礼记》中,就有关于商品上市标准的规定:“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度狭不中量,不粥于市。”从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具,到兵车一类的大件,只要不合乎规格标准,就不允许在市场上出售。此外还有“五谷不时,果实未孰(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未成熟的五谷瓜果、未成材的树木、未长大的禽兽鱼鳖,都在禁售之列,这样的规定已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商品质量标准,还体现了古人的生态资源保护意识,非常了不起。

秦始皇横扫六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也给制定统一规范的商业标准创造了条件。在柳宗元生活的唐代,就有《关市令》这样的制度,规定社会上所有的度量衡器具,无论官私,必须在每年八月送交政府有关部门统一做检验校正,合格的给予签署封印,才能在经营中使用。这制度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买东西有没有短斤缺两,先看看商家用的是不是国家认证的“放心秤”。

像柳宗元遇到的假药案,在大唐法律中也可以查到对应的条款。《唐律疏议》中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制售劣质食品导致顾客健康问题,要判处一年有期徒刑,危及生命的甚至可判死刑,就连没有及时把劣质食品做无害化处理的,也要打九十大板。卖给柳宗元芋头的药店主最终有没有被绳之以法,《辨茯神文》里没有说,但吃了假药病情加剧,对照上面的规定,一年的有期徒刑怕是跑不掉的。

为了打假,历代朝廷都想尽了办法。在古代中国商业最繁荣的宋朝,除了律法,还广泛动用了社会力量,比如让商人组成“行会”来规范市场行为。宋朝的行会类似如今的行业协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商人经商,要去行会登记并接受监管,消费者买到假货,可以到行会投诉,一旦出现制假售假事件,行会相关负责人也会受到连带处罚。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不法商贩动各种歪脑筋,生活在宋末元初的词人周密就这样描述南宋都城临安的怪现象:“有卖买物货,以伪易真,至以纸为衣,铜铅为金银,土木为香药,变换如神,谓之‘白日贼’。”(《武林旧事》)所以说,世间事的真与假,归根结底还是在人。

比柳宗元的年代稍晚,有位名叫张祜的诗人。此人喜欢喝酒,性格豪爽,常常以“侠士”自居。某日夜间,有一个相貌装束奇特的剑客来拜访他,手里拎着还在滴血的革囊,声称追踪十年终于手刃了仇人,令张祜肃然起敬。此人又说,曾经受人大恩未曾报答,想借十万钱去送给恩人,第二天天亮就会归还。张祜欣然掏出了钱包,陌生人留下革囊飘然而去。等约定的时间到了,张祜打开革囊,赫然看见一个猪头。

和柳宗元现身说法打假不同,张祜没好意思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后人是从冯翊子的《桂苑丛谈》里看到这个假侠客的故事的。当然,吃过亏总会有点进步,至少,张祜从此再也不自称自己是个“侠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