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喷嚏不一定是感冒 春季过敏科学方法找“元凶”
本报消息(通讯员 黄晓露)春天到了,身边不少人一大早起来就打喷嚏、流眼泪,有的还全身长红疹。注意啦,别把这些情况都当成感冒,很有可能是过敏了。
过敏是免疫系统对通常无害的外来物质(过敏原)产生过度反应的现象,过敏性疾病主要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特应性皮炎(湿疹)、荨麻疹、食物药物过敏、过敏性结膜炎、接触性皮炎以及过敏性休克。过敏症状从轻微到严重不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通过避免过敏原、药物和免疫疗法可有效管理过敏反应。
过敏的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遗传、环境、免疫系统状态等。过敏性疾病通常呈现一个逐渐加重的自然发展过程。有过敏体质的人最初大多表现为食物过敏或皮肤过敏,但随着时间推移,超过半数会发展为吸入性过敏,出现过敏性鼻炎,甚至进一步恶化为过敏性哮喘。哮喘的反复发作最终可能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心病等严重疾病,累及多个组织和器官,还可能伴随其他并发症,对生命构成威胁。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过敏?方法有很多,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目前,金华市中心医院医学检验科开展有通过血清学检测过敏原的项目,包括吸入性—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检测、食物特异性抗体IgG4抗体检测。
若患者呈现出急性过敏反应,如严重的皮疹、呼吸困难等,IgE检测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如果患者的症状较为持续或慢性,IgG4检测可能更有助于诊断。
建议大家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食入过敏的食物。婴幼儿过敏反应会比较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消化功能和肠道发育的完善,部分食物过敏会明显减轻。此外,过敏的检测和治疗方案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