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建设需久久为功
□刘小刚
3月30日是第三个“国际无废日”。3月28日,我市举办主题活动。现场开展“城门宣讲”“代天巡狩”等无废宣传秀,传播“无废城市”建设理念;在无废研学“一纸千金”环节,游客和公众零距离体验用废弃纸张、纸箱还原古法制纸。
近年来,我市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工业固废产生量连续两年负增长,“无废指数”和“无废城市”建设满意度持续提升。
“无废城市”建设体现的是一种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源头减量要再拓面。“无废城市”建设要坚持可见、可减、可用、可消“四可原则”。其中,“可减”就是指要推动源头减量。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以来,我市打造“无废工厂”“无废学校”“无废景区”“无废酒店”“无废机关”等“无废城市细胞”共计1805个,生产生活多领域固废产生量锐减。今后要再接再厉,拓宽固废源头减量覆盖面。比如,作为“百工之乡”,我市工业固废产生强度较大,对此,要引导更多企业开展高效利用原材料、循环利用废弃物等,以此培育更多“无废工厂”,继而打造“无废产业链”“无废供应链”。又如,我市全方位打造浙中西部消费中心,一批商圈风生水起。商圈人流大,货物往来频繁,固废产生多,可以顺势打造一批“无废商业街区”,助力提升商圈品质。
处置管理要绷紧弦。目前,我市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五大类固废治理有失平衡,比如建筑垃圾倾倒填埋、违规堆放等乱象仍时有发生。如何破解?一方面,要在“治”上花力气,持续完善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让包括建筑垃圾在内的各类固废及时收运、科学处置。另一方面,要在“管”上下功夫,加大固废领域执法监督力度,提升行业自律;对于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严格予以惩处。同时,梳理一批典型案例予以曝光,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