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工行惠民系列之二

工行以科技赋能筑牢反诈防线守护百姓“钱袋子”

本报消息(通讯员 张奕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加速,电信网络诈骗呈现出新变化,AI换脸拟声、共享屏幕、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等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迷惑性不断增强,严重侵害了公众财产安全与人们的合法权益。

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对金融安全造成的冲击和挑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提升反欺诈工作的高效性和精准性,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优化反欺诈技术和策略,筑牢反诈防诈的第一道防线。

工商银行总行制定了“事前客户分层分级、事中‘千人千面’、事后二次核验”的风险防控策略,有效提升了客户服务质量。

在资金端的智能防控方面,工行全力推进企业账户反诈风控体系建设,打造出银行业首个风险信息管理平台——工银“融安e信”大数据风控平台,助力企业筑牢反诈防火墙。

“该平台提供的电诈防控服务以公安机关查获的电信诈骗账号等信息为基础,打造毫秒级、零时差响应的高级别安全工具,对涉案账户的转账汇款交易进行全渠道、实时预警拦截。”据工行金华分行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自模型上线以来,“融安e信”在网银、自助终端、ATM等渠道,自动拦截可疑电信诈骗汇款60余万笔,为客户避免损失总计超百亿元。

在客户端,工行创新研发“受害人保护模型”,基于模型的综合能力将预警前移,一旦预警线索出现,将自动对接智能决策引擎,触发反诈平台一体化防控措施。

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在这场“AI对AI”的博弈中,唯有不断深化智能技术应用,才能在变局中掌握先机。

“接下来,银行还会加强对账户异常情况的检测,同时持续优化反诈模型,加强对AI换脸、信息异地登录等新型诈骗手段的识别。”工行安全保卫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工行将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做好精准防控,用实际行动守护好百姓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