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声音

[温情犀利派]

出发 趁现在

插图:郭亚梅

拾 青

我们凌晨5点出门,6点多在候机楼的落地窗前欣赏了一场完整的日出。那天上海的天气并不好,但朝阳仍然在云层后面努力地闪耀着,在仅有的几分钟窗口期,太阳从云层间隙短暂地钻了出来,一抹热烈的红瞬间照亮了大地。十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已经到达地球上的另一个坐标,站在京都古城的半山腰眺望远处浓烈的玫瑰色晚霞,给这一天画上完美的句号。

无独有偶,做初中老师的朋友,一到寒暑假就拎着行李箱消失。她一边苦恼着收入微薄,一边心甘情愿地用银行卡上的数字交换更多的机票火车票。她说,自己享受这种随时“出发”的感觉,拎起行李箱就能开始一段新的人生剧本,哪怕短暂也精彩。

说来多少有些荒诞,无论性别年龄,无论我们在哪一座城市、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年轻人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证明自己“活着”。用小红书上的流行语说,这样热烈的生活碎片被定义为“活人感”。

国外将这种生活态度称为“YOLO”,是英文“You Only Live Once”的首字母缩写,字面意思是“你只活一次”,它的精神内核可以追溯到拉丁谚语的“Carpe Diem”,意为“把握今朝”。我第一次深刻理解这个词尚在念大学,那是我第一次看《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主人公基丁老师对学生们提到这句拉丁谚语,提到作家梭罗说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他鼓励学生们冲出这种平静的绝望,把握当下,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活出自己的人生。

对于践行“YOLO”理念的年轻人来说,生活如同一罐装满未知气泡饮料的易拉罐。金属拉环弹起的刹那,碳酸泡沫裹挟着无数可能性喷薄而出,每声“咔嗒”都在向世界宣告:我们选择让每个气泡炸裂在最新鲜的瞬间。

于是,越来越多人把生活过成一场即兴演出。深夜下班后,他们用电子支付解锁便利店的关东煮时,也在同步预订3个月后飞往欧洲大陆的机票。精装的朋友圈旅行照片与憔悴到不愿露脸的加班照交替出现,如同交响乐谱上的强弱记号。标价不菲的演唱会门票总在十几秒内售罄,比公司会议室的档期更难抢。

城市折叠出无数平行时空。清晨7点地铁站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可能是周末古道徒步活动的发起者。二手平台流转的胶片相机里,同时装着东北-20℃的松花江和黔东南热腾腾的酸汤鱼锅气。在商业社会重重规则封锁的混凝土缝隙之间,年轻人如同蕨类植物一般顽强地向外生长,用自己的方式解锁专属的世界地图。

无数看似违和却并行的场景,构成了“YOLO”理念最生动的注脚——生活不是单行轨道,而是无数可能性交织的无边的网。所以,出发吧,就趁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