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声音

[捉刀斫史]

说轿

插图:童俊

傅亦武

大唐贞观十四年(640)十月,一个名叫禄东赞的人穿过青藏高原的广阔腹地,跋山涉水来到长安,代表吐蕃国朝见唐太宗李世民。此时的吐蕃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有史以来第一次建立起统一王朝。作为吐蕃国的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此次出使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代他的主人向大唐求婚。这是松赞干布第三次提交做大唐女婿的申请书,为此不仅派出了最高级别的使者,还准备了五千两黄金、数百件珍宝的聘礼。或许是被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执着打动,李世民亲切接见了禄东赞,并欣然同意了结亲的请求,之后便有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千古佳话。这次中原与高原的友好会面,被画家阎立本描绘成一轴画卷,就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步辇图》。

这幅《步辇图》上,被少数民族政权奉为“天可汗”的李世民无疑是绝对焦点。不过,在经历古装剧多年洗礼的人民群众看来,这位大男主固然面目俊朗、威仪十足,身下那个代步工具却实在有些简陋。所谓“步辇”,只是区区一块平板,两侧有短短的抬杠,由宫女一前一后抬着走,不要说和古装剧中的豪华版龙车凤辇没法比,连芝麻小官的轿子都不如,哪有一点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气派?如果有机会面对这种质疑,李世民大概也会觉得挺委屈,因为他家的轿子就长这样啊。

先有车而后有轿,已是学界的定论。车行方便快捷,若遇山路崎岖,就力有不逮,于是古人去车轮、留车厢、加抬杠,由人力手抬肩扛翻山越岭。故而《明史·舆服志》中解释说:“轿者,肩行之车。”相传大禹为治理洪水踏遍山河,就长年“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 ”(《史记·夏本纪》), 这个“欙”就是行走山路时用的原生态轿子。古代的车又有舆、辇等名称,作为车的衍生物,轿子也相应有了“肩舆”“平肩舆”等名称;李世民接见禄东赞时乘坐的步辇,也就是精简厢体而来。

步辇的形态虽然简单,在唐朝可是只有皇帝、嫔妃才有资格乘坐的。五代的王仁裕曾经记录过一件唐玄宗的轶事:“明皇在便殿,甚思姚元崇论时务,七月十五日苦雨不止,泥泞盈尺,上令侍御者抬步辇召学士来。”(《开元天宝遗事》)李隆基想找宰相姚崇谈工作,因为下雨路上泥泞,就派侍从用步辇把他抬进宫里来。一直到北宋,即使是司马光这样的高官,也得有皇帝特许才能偶尔坐一回。

轿子的普及还得归功于宋高宗赵构,因为是他建立南宋后废除了相关禁令,这个皇室专属的物件才逐渐下沉,达官显贵、愿意花钱又花得起钱的百姓、出嫁的新娘子,从此有了坐轿子的机会。

当然,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轿子也免不了被打上三六九等各种标签。比如明朝弘治七年(1494),朝廷曾专门颁布过乘轿管理办法,“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明史》)资格不够却坐了轿子,够资格坐轿子却超标多用轿夫的,都要受到处罚。到了清朝,官员们不但有“红顶子”,还有“轿顶子”——“汉官三品以上、京堂舆顶用银,盖帏用皂。在京舆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职,舆夫二人,舆顶用锡。直省督、抚,舆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舆夫四人。”三品以上京官坐银顶四人轿,出京办差时可以坐八人轿,四品以下坐锡顶二人轿;地方封疆大吏坐八人轿,普通中级官员坐四人轿。民间所谓的“八抬大轿”就是由此而来。至于普通百姓家的轿子,则不管有钱没钱,一概“黑油,齐头,平顶,皂幔”(《清史稿》),主打一个素颜。

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清朝的武装起义,提出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太平天国的革命目标。当年秋,太平军攻占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在此建立了初期的官制、礼制、军制,史称“永安建制”。“无官不坐轿”从此成为太平天国管理体系的一大魔性特征。以天王洪秀全为例,其宫中有名曰“典天舆”的职能部门,专门负责抬轿子。这个部门有正、副两名给事官,“为天王轿夫头目,职同检点;典天舆(轿夫)一千人,职同指挥”。(吕宗力主编《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除了将军级轿夫,“宫内典官”序列里还有典天马、典天乐、典天锣、典天袍、典天厨、典天水、典天鱼、典天柴等名目,都享受高级干部待遇。有道是“上行下效”,杨秀清等各位千岁,乃至高级官员府中,也都设有类似编制。到太平天国后期,有“王”字头衔者多达2700多个,这么算算,这些体制内轿夫就得数以十万计了。

“花花轿子人抬人”,是武侠小说《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处世之道,他也因此四方通吃左右逢源。洪秀全们在尚未太平的时候就匆匆忙忙坐进轿子,抛弃了“平等”初心的他们,从此再也没有机会抵达梦想中的那个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