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好 还是死好
杨子平
生死,是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人生难以回避的话题。一般来说,生总比死好,只求生而不寻死,喜欢活着而不想死去。有的人虽死犹生,有的人虽生犹死;有的人舍生取义,有的人苟且偷生;有的人视死如归,有的人贪生怕死。如此这般,生好还是死好还真说不好。
生死是自然。晋·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天地赋命,生必有死。”人的生命是大自然赐予的,有生必有死。北宋·欧阳修《唐华阳颂》:“死生,天地之常理。”人的死与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清·洪亮吉《天地》:“少而壮,壮而老,老而死,皆理之常也。”由少年长大成为壮年,壮年又转化为老年,老年又走向死亡,这是自然规律。
生死有不同。西汉·桓宽《盐铁论·毁学》:“贤士殉名,贪夫死利。”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丧生。唐·无名氏:“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如果心中志向可以实现,虽然死了也如同活着;如果不能实现心中志向,虽然活着却如同死去一样。明·吕坤《呻吟语·卷五·书集·治道》:“凡战之道,贪生者死,忘死者生。”战争的道理是:贪生怕死的人会死去,舍生忘死的人反而会活下来。
生死是选择。战国·孟轲《孟子·告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生命是我所珍惜的,道义也是我想维护的,两者无法同时保留,就要为维护道义而牺牲生命。三国·魏·王粲《咏史》:“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活着要做男儿汉中的英雄,死了要成为壮士的楷模。宋·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不惧死亡。唐·韩愈《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不畏义死,不荣幸生。”不因死于正义而害怕,不因侥幸存活而欣喜。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明·焦竑《义概》:“生以义,死亦以义,何惧之有!”活着时体现道义,死时也合乎道义,有什么可害怕呢?
珍惜生命。春秋·孔子《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为子女者,自己的身体毛发、肌肤等都是父母给予的,必须好好地珍惜,尽量避免任何毁伤,这才是行孝尽孝的开始。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生不可不惜。”生命不能不珍惜。唐·白居易《汉将李陵论》:“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不是为了道义,君子决不轻易断送生命。有的人也许因百病缠身、身陷困境而想一死了之。这既对不起家人、他人也对不起自己,好死不如赖活,只有活着,才能使家人、他人快活、快乐;也只有活着,才能使自己柳暗花明、起死回生,冲破阴霾、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