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羞草
骆一平
冬日里去花店,想买一盆含羞草。老板娘说,您要“怕痒草”,时间还早了点,要么先去买点种子吧。她扮个鬼脸说,如今的人,都不怕痒不怕羞,脸皮厚,炮弹都打不进呢!听得周围几个人都一齐笑了,赞成者是认为此话有哲理性;忍俊不禁者,是笑我太外行,不懂得花季。
记得8岁那年,父亲带回家一盆小草,羽毛似的嫩叶,青葱可爱。最有意思的是,用手指轻轻一搔拨,那小叶片便左右合并,羽片下垂,娇体弱枝,含羞的模样,颇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小女孩,好半天才重新抬起头来,恢复她的天真与烂漫,真是有趣极了。
这就是含羞草,又叫喝呼草、怕丑草、知羞草,过去一直以为动物才有感情。不料,花木不语也有思维,真是奇妙。
原来,此物原产热带南美洲,因长年遭受大风雨的侵凌,叶子敏感闭合,形成灵敏的自我保护基因。华南生于旷野荒地灌木丛中,北方只能盆栽。花朵并不明艳妖娆,是一种彬彬有礼的“礼貌花”。据说,专家还能利用它的特性,参考预报恶劣天气、地震灾害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怕羞,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我国传统文化一直教人“明礼义、知廉耻”。唐代诗人朱可久,诗风体贴入微,细致温婉,很耐人寻味。他的一首宫词云:“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羞羞答答,是担心鹦鹉会学舌,万一传出去,就尴尬麻烦了,故而小心翼翼,欲说还休。
他还有一首更有名的闺意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有个不怀雅意的同僚,打他小报告,将其禀报给皇上,说此人虽当上朝廷官员,却很不知羞,一个大男人怎好给女人画眉毛呢?还写进诗里去,成何体统?面对质询,朱诗人坦然答道:“夫妻之间的那些事,岂止画眉而已?”同僚和皇帝听了,想起夜晚人后的疏狂,不禁汗颜。可见羞事适当做一点,只要把握好分寸,也没什么不应该。
戏曲舞台上常有表演娇羞的场景。比如,穆桂英将公公杨元帅击落下马,杨八姐与焦光普大打出手,白牡丹调侃吕洞宾,当弄清对方的真实身份后,旦角娇羞的身段与面部表情,又美又飒,给观众送去莫大的快乐与回味。
人无耻、无以立,怕就怕以羞为荣。某巨贪收受不义之财,还公开带着情妇出席各种会议,作报告上镜头。这就超越了社会底线,不知人间有羞耻二字了。某些富二代,一掷千金,尽情吃喝玩乐,坐享其成,心安理得。某些台面人物,宝马香车,出入冠盖繁华之地,炫耀摆派头,自以为高人一等,是不是也有点不知羞耻,脸皮太厚?封建士大夫白居易有次下乡视察,回来后写了《观刈麦》,诚恳反思道:“我今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思自愧,尽日不能忘。”
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说: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春秋时,齐国政治家管仲著《管子·牧民》,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观点。他认为礼义廉耻是社会的四大支柱,是文化与道德的基石,如果不能得到维护,那么秩序就会面临崩溃的危险。
诸葛亮第七次生擒孟获时,派部下对孟获说“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直接放他回去再战。人皆有羞耻之心,孟获闻言大为感动,心悦诚服,归顺蜀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价值追求发展到今天,难道知羞度竟还不如一株小小的绿草了吗?我想,是否应该给某些巨贪、富二代、明星,发一道“通知”,在他们的办公桌、餐桌上,都摆上一盆知羞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