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国际儿童主任架起沟通桥梁

义乌首创外籍人士保障儿童权益机制

本报消息(记者 胡哲南)在义乌市后宅街道金城社区联合同悦社工开展的“奇趣共生·童梦花园”活动中,叙利亚籍国际儿童主任麦克引导中外儿童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他说:“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我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活动场景,正是义乌市创新推出国际儿童主任制度的生动实践。金城社区党委书记虞晶晶说,麦克带着中外孩子做“破冰游戏”,让中外儿童学到了新技能,也为他们展示自信和跨文化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作为全球商贸枢纽,义乌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万名外籍常住人口。如何让外籍儿童融入本地生活,是关爱儿童、城市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课题。其中,由外籍人士担任国际儿童主任,是义乌市保障国际儿童权益的举措之一。

义乌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福利事业科科长刘聪伟说,该市从长期居留、热心公益的外籍人士中择优选拔国际儿童主任。首批国际儿童主任除了麦克,还有伊朗籍商人哈米。他们除了帮助国际儿童融入义乌开展各种活动,还在线上教孩子与家长如何换签证、办入学、做体检等;线下化身“洋娘舅”调解家庭矛盾纠纷。

在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该市首位聘任的国际儿童主任哈米经商之余,穿梭在社区里为国际流动儿童义务做心理疏导、外语辅导、矛盾调解等工作。

鸡鸣山社区里有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1388名境外人员,其中,有外籍家庭117组,外籍儿童约70名。

哈米精通波斯语、英语、汉语等6种语言,是鸡鸣山社区国际流动儿童的“贴心人”。如今,在哈米的带动下,已有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名外籍友人加入“国际老娘舅”团队。同时,哈米积极为外籍居民提供子女就学、护照登记、就医指导等服务,先后调处各类纠纷330余起。

近年来,义乌坚持国际流动儿童服务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建立健全国际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优化儿童成长环境为重点,探索创新国际流动儿童服务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推进国际流动儿童群体服务管理规范化、常态化。截至目前,义乌已先后组织开展“童创工坊”“‘双减’课堂”等20余个公益项目,为社区国际儿童开展音乐、美术、亲子手工活动等30余项课程,并提供心理疏导、外语辅导、矛盾调解等多项服务。2024年,义乌市国际流动儿童服务入选浙江省民政领域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