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保单背后的创新突围
□曹晓恒
生物医药研发的“高风险魔咒”有望被一张创新保单打破。针对尖峰药业抗抑郁新药研发的资金压力,金华市科技局联合保险公司推出覆盖“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研发责任”的全链条保险方案,以300万元风险保障为支点,撬动科技金融支持创新的新范式。这一实践不仅为药企纾困,更揭示了破解研发困局的深层逻辑:当金融工具精准适配创新规律,科技自立自强便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生物医药研发耗时长久、耗资巨大,传统金融机构往往因“看不懂技术、算不清风险”而却步。上述方案的可贵之处,在于构建了多方协同的风险评估体系:科技部门提供技术成熟度研判,第三方机构开展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保险公司设计动态风险对冲模型。这种“技术+金融”的跨界协作,将抽象的科研风险转化为可量化的保险参数,使抗抑郁新药研发这类尖端项目的风险保障成为可能。相较于财政补贴,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更具可持续性——政府用政策杠杆激活市场力量,企业借保险机制锁定创新成本,形成“敢冒险、共担责”的创新生态。
这份保单直指研发活动的核心痛点,其价值更在于开辟了科技金融改革的制度试验田。通过将技术价值、研发流程、市场预期等要素转化为保险参数,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估难、融资难”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若将这种“研发保险+风险共担”模式推广至芯片、新能源等关键领域,或能激活更多“卡脖子”技术攻关,更好地服务我市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光伏及新型储能等重点产业链,让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创新试验田。
其实,类似做法已经在一些地区出现:苏州工业园区推出“研发费用损失险”,累计为12家半导体企业提供超5000万元保障;深圳南山区针对人工智能算法开发设立“技术迭代风险补偿险”,化解企业因技术路线变更导致的沉没成本;上海张江科学城引入“科技银行+保险”联保机制,为某基因编辑企业提供“研发中断险”,助力其突破基因递送技术瓶颈……这恰恰说明了科技金融的大势所趋。
当前,科技创新已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比拼,更是制度创新的较量。我市用一纸保单撬动研发困局的实践证明,创新灵活运用金融工具,能更好地助力赋能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
金报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