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后郎村“渔旅融合” 走出乡村共富路
本报消息(记者 林烨)走进永康市石柱镇后郎村,莲花在池中绽放,生动的渔文化墙绘展现着村庄特色,大大小小的鱼塘碧波荡漾,这个拥有千年养鱼历史的村庄,依托渔耕文化底蕴,正通过“渔旅融合”的新模式,书写乡村振兴的共富篇章。
后郎村的渔业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当地村民就开始养殖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然而,传统的分散养殖模式效益有限,村集体去年9月启动“渔旅融合”项目,对村里80余口鱼塘进行整合改造。“鱼塘预计今年10月改造完成,后续将采用‘集体统筹+专业运营+村民参与’三方合作模式,通过统一流转、承包经营、股权合作等方式,发展渔产业,带动村民致富。”村委会副主任郎跃林说。
为深挖渔文化底蕴,后郎村同步建设了300多平方米的渔文化博物馆,展示千年渔业历史,进行鱼类知识科普。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后郎村始终坚持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鱼塘建成后,将引入稻鱼共生、生态虾蟹养殖等绿色业态,打造“精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村里的养殖一直都注重生态环保,养鸭和种莲结合,不用施肥。今后养鱼也是如此,发展稻虾养殖,健康环保。”村民郎云高说。
据了解,项目建成后第三方运营公司可与农户合作开发“鱼肚文化”IP,延伸产业链,为村民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涵盖养殖管理、民宿餐饮、旅游服务等领域,带动村民增收。
此外,后郎村还将开展技能培训,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助力村民转型。“我们计划发展休闲餐饮、渔事体验、休闲垂钓、生态养殖等业态,通过环境改善与产业升级双管齐下,实现‘渔旅融合’,共富振兴,产业致富。”郎跃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