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称“老中医” 真劫养老金
“神奇”中医保健品围猎中老年钱包
记者 徐莹 文/制图
在许多中老年人的微信群里,“老师”“专家”们每日准时登场,他们顶着“资深中医”“名医传人”等头衔,发布精心制作的养生知识图文和语音、网课链接,内容从节气调养到穴位按摩,温情脉脉的关怀背后,却藏着精心设计的营销链条……
温情科普掩护精准收割
“我妈血压一度飙到180,可她不肯吃药,就信微信群里那个‘张教授’,说他才是真懂养生的中医世家传人,西药有毒副作用。那些‘保健品’一瓶就好几百,带她入群的老同事已买了近2万元。”卢女士心急如焚地说。卢女士的母亲是一名退休高级工程师,被群内“张教授”的“专业讲解”折服。“张教授”暗示长期服用西药会“伤肝伤肾”,称其推荐的某灵芝孢子粉胶囊可“疏通血管”“自然降压”。老人深信不疑,买了8000多元的灵芝孢子粉胶囊,停掉医生开的降压药。
这些“老师”“专家”们每日准时登场科普,铺垫数日后,话题最终总会巧妙引向某些“神奇”保健品:宣称“纯天然古方”“无任何副作用”,更玄妙的是,能“逐步替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需长期服用的药物。
疗效幻象下的财富黑洞
这些售价动辄数百上千元的保健品,真如宣传般能替代药物、创造健康奇迹吗?多位医学专家否定了。
“这是极其危险且不负责任的误导。”市区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一位主任医师说,“目前没有任何临床证据表明保健品能替代正规降压、降糖药物。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压、血糖失控,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衰竭等灾难性后果。”然而,在“高超”话术包装下,“神效”故事在中老年微信群里不断流传,诱使更多老人掏空积蓄。
71岁的周阿姨被群内“病友”分享的“服用某蜂胶液3个月后停掉胰岛素”案例打动,先后投入7万多元购买该产品及关联器械。女儿强行带她去医院复诊时发现,其血糖值严重超标,已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早期症状。
74岁的张大爷患有冠心病,在“老师”推荐下购买宣称能“溶解血栓”“代替支架”的某进口鱼油组合,还有比女儿从澳大利亚买回来还便宜1/3的“辅酶Q10”,耗资6万余元。直到心绞痛发作送医抢救,张大爷才被医生告知其服用的所谓“特效鱼油”成分普通,远不值其天价,更不能替代必要的医疗手段。服用快2个月的辅酶Q10包装可疑,医生建议立即停用,赶紧送药监部门检测。
“群江湖”岂成法外之地
面对中老年微信群里这种猖獗乱象,卢女士们充满无力感:“这些群里的假中医和产品,就没人能管管吗?”
记者“爬楼”翻看了几个受访对象的群聊天记录,发现群内“老师”身份隐蔽性强且多使用化名、非本人头像。林先生曾替被骗的父母报案,执法人员发现证据固定与定性难,群内推销常采用暗示性语言规避直接宣称“治疗疾病”,转为强调“调理身体”“辅助健康”“减少药物依赖”等,给虚假宣传的认定带来挑战。因为许多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少交易是“工作人员”上门送货、私下现金交易,无凭证现象较普遍。少数手机转账的收款账户也是层层转手的非实名账号,真实身份锁定困难。群成员分散各地,违法宣传多在线上完成,服务器可能在A地,收款账户在B地,发货在C地,传统属地监管模式难以有效覆盖。
更令受害者子女和执法人员懊恼的是,部分老人深陷其中,不觉受骗,甚至出于对“老师”“专家”的信任或面子问题,拒绝向家人或执法部门提供信息,阻碍调查。
[记者手记]
微信群里“老中医”用养生知识编织温情陷阱,觊觎老人毕生积蓄却无视其健康根基,这不只是消费纠纷,而是关乎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隐患。
遏制微信群伪中医保健品诈骗,需凝聚多方力量织密防护网,形成治理闭环。除压实平台主体责任,让社交平台加强对涉老群组及可疑账号的主动巡查和对高频风险关键词的监测模型,对异常营销行为及时预警,更要落实群主管理责任,推行更严格的身份信息核验机制。面向老年人的科普反诈宣传要用老年人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揭露常见骗局,反复强调“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的核心常识。子女应主动关心父母的网络社交,帮助他们识别风险。遇到问题及时拨打12315、反诈专线等寻求精准专业支持,让长辈们远离“收割”,安享健康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