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可持续、“造血式”助农路径
这家龙头企业从车间走向田头
记者 王文湛 文/摄
夏日的武义县熟溪街道水碓后村,农业大棚迎来果蔬丰收季。2024年初,浙江省农科院与水碓后村开启了结对帮扶之路,农业产业帮扶示范基地的落户给这片热土带来发展新契机。
省农科院结对帮扶不仅给水碓后村带来优质的农业资源,也让这个小山村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去年8月中旬,在省农科院联合熟溪街道举办的乡村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浙江博来工具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水碓后村签订三方合作协议,这家产品畅销全球的本土电动工具龙头企业,把目光投向了农村的广袤田野,开启一场工业企业深度参与农业项目的乡村试验。
作为武义电动工具产业的链主企业之一,浙江博来工具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电动墙面打磨机、电动搅拌机等电动工具的知名企业,目前拥有60多个大类2000多个型号的电动工具产品,产品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工业龙头企业为何跨界农业项目?“这些年,公司经常参与助农帮扶,尝试过慈善义卖等公益形式,正是在一次次的帮扶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单次的、零散式的助农模式其实帮扶效果并不明显。”武义县人大代表、博来工具董事长傅月华坦言,水碓后农业项目是企业在助农领域主动出击的一次尝试,希望能探索出一条惠百姓、可持续的“造血式”农业帮扶路径。
农业不同于工业,项目签约只是第一步,一直以共创、共赢为企业文化理念的博来工具,借此推出了创新机制:成立博碓农业科技公司专门运营水碓后项目,同时在企业内部以“揭榜挂帅”的方式招募农创客,给股份、给平台,为有志向投身农业的企业员工及家属提供发展机遇。
“我出生在农村,深知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公司提出的发展农业新理念,用工业化思维让农业生产规范化、标准化,不仅能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也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项恒凯是武义泉溪人,在博来工具工作多年,受益于企业的创新机制,他成为博碓农业科技公司的负责人,从生产车间来到田间地头,以新的角色投入农业项目运营。
近年来,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涉足农业项目,用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精准反哺农业农村,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这是我们企业开展‘消费型公益’助农模式的新探索,既能为公司员工、产业链伙伴提供绿色农产品,也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给村集体及农户带来更稳定的收入。”傅月华告诉记者,企业的价值不仅是创造经济效益,还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
一年来,博来工具与水碓后村的这场工业与农业“双向奔赴”已激起涟漪:农业试水成效初显,规划的大棚、农民生产队伍初步成形;在省农科院科技助力下,新品种试种成功,品质得到验证,收获的蔬菜瓜果,通过企业食堂、助农拍卖、合作伙伴团购走出大山,飞向更远的市场。
“我们将继续深化与省农科院的合作,不仅在农作物种植上,还要在高效农具开发上进行深入合作。同时,要构建稳定的农产品循环模式,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运行,让产业示范基地实现可持续运转。”项恒凯望着眼前连片的大棚,对未来充满着期待,“我们这些从工业流水线上走下来的人,终归要帮土地建一条更专业的农业‘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