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商业以“心零售”赢市场
记者 徐莹
“这些水果要去皮、切块吗……”“你爱吃的辣子鸡树棍刚出炉……”
当社区超市水果档口服务员主动提供贴心服务,街边巷口小店记得你的个人口味,面包房为不同人群留出空间,这些持续的情感投入,终将汇聚成邻里经济不可替代的温暖内核。在算法逐渐主导商业的时代,用心经营“附近”、用情温暖邻里的社区商业证明:人心的温度,也是衡量商业价值的尺度之一。
解决痛点服务升级
金东区广润瀚城西门一家社区水果超市,营业员麻利地为居民刘阿姨处理刚买的菠萝、芒果、西瓜。上午9时,营业员脚边的垃圾桶里果皮已堆了2/3。她麻利地去皮、切分、装盒、装袋,还附赠3套一次性叉子。
“大热天,水果去皮、果皮存放太麻烦,你们切好,我们全家吃着省事,还省去倒果皮的麻烦。”刘阿姨的夸赞点明这家超市服务的可取之处。他们抓住“水果处理、果皮存放麻烦”这一高频痛点,通过预处理服务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转化为价值。这不仅是创造新服务点,更是将商品交易转化为解决方案。
这也正是社区商业抗衡电商的差异化优势,依托“近场、高频、强交互”特性,社区商业如同“需求雷达”,能持续将日常困扰转化为附加值服务,在便利之上叠加温情。
贴心服务形成黏性
“姐,今天有刚到的青蟹,电商平台上有我们超市的满减券,实付50元减7元,我来帮你点……”在市区桃花路上一超市里,收银员一边熟练地为市民苏女士称装菜品,一边暖心地提醒。这份贴心让不住该社区的苏女士每次路过都会习惯性地进来逛逛。
苏女士的行为说明,真诚的情感互动能有效降低消费者的“心理交易成本”。当店员主动分享优惠、提供贴心服务,顾客无须费心比价算计,信任替代了犹豫,决策变得轻松。这种人际信任一旦建立,便形成强大的消费黏性。顾客忠诚度不仅来自商品本身,更源于那份可预期、可信赖的服务体验。经济活动嵌入社会生活。在社区熟人圈里,每一次贴心的服务都在缩短下一次消费的心理距离。
社区空间聚合情感价值
“最近减脂效果挺好啊,我看你肚子小多了。”“是啊,以后减脂餐就在你家订了。”市区将军路上一家社区面包店里,小葛一边跟老板闲聊,一边选购自己喜欢的减脂餐。“暑假在家宅久了,就想到楼下坐坐,喝杯咖啡、听听人声。”大二女生小卉在面包房角落小桌安静地用平板浏览网页。这间社区小店的吸引力在于,能为中老年人提供唠嗑的圆桌,还是宝妈宝爸遛娃的临时驿站,也能为青年人保留安静的角落,
如今金华的社区里,这类空间已超越传统店铺,可谓高度包容的“社区情感枢纽”,同时满足居民的社交归属、心灵休憩等非消费需求。消费者为商品付费的同时,更享有一份独特的情绪价值和归属感,物理空间的“小”因情感世界的“暖”而价值倍增。
近期,互联网电商疯狂争抢用户,即时零售正在重塑消费生态。一名社区超市老板坦言:“线上线下竞争激烈,我们必须注重细节,做好情感连接。”一句话点明商业转向的一个维度:消费正经历从“性价比”到“心价比”的价值跃迁。
社区商业的情感复兴并非怀旧,而是新消费理念的进化。政策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核不仅是物理便利,更是生活品质与精神满足的融合。这要求经营者从“交易思维”转向“关系思维”,视顾客为需要被理解、服务的立体“生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