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峰闲话]
精好还是粗好
杨子平
精可能是精细、精美,也可能是精深、精髓,粗是粗糙、粗浅,也可能是粗劣、粗浮。精粗体现在穿衣吃饭中,体现在为人处世中。精粗很难有好坏之分,却有着表面与本质、技巧与修养之别,需要有不断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本领的自觉,需要有从粗浅技巧向高深修养提升的自律。
粗精是穿衣吃饭。明代孙肇瑞《答李季兰》:“粝饭等精食,弊裘适锦衣。”粗茶淡饭与精美佳肴一样可口,破旧皮衣穿上也如锦绣衣裳般自在。这说的是,外在的富贵贫贱并不重要,只要内心清净自在,就能感受到生活的满足与快乐。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治服第三·衣衫》:“肌肤近腻者,衣服可精可粗;其近糙者,则不宜精而独宜粗,精则愈形其糙矣。”这说的是,如果一个人的皮肤比较细腻,那么他的衣服用料可以讲究也可以普通;如果一个人的皮肤比较粗糙,那衣服就不适合讲究,而更适合穿粗布质地的衣服。因为如果穿得太讲究了,反而会更加显露出皮肤的粗糙。
精粗是为人处世。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篇十七》:“微事不通,粗事不能者,必劳;大事不得,小事不为者,必贫。”精细的事情不能精通,卖力的粗活又不能做,必定会劳苦一辈子;大事业不能做,小事情不肯做的,必定会贫苦一辈子。清代王永彬《围炉夜话·第三五则》:“无论作何等人,总不可有势利气;无论习何等业,总不可有粗浮心。”不论做哪一种人,都不可以有趋炎附势、追逐名利的习气;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事业,都不能够有粗浮轻率的心思。
精粗是掌控与探究。战国列子《伯乐荐九方皋》:“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掌握了事物的精髓就可以忽略它粗糙的表象,专注于事物的本质就可以忽略它的外在形式。宋代朱熹及其弟子《朱子语类·大学二·经下》:“精粗大小,都要格它。久后会通,粗底便是精,小底便是大,这便是理之一本处。”不论是精细或粗糙、庞大或细小的事物,都要探究其本质之理。经过长期积累终能融会贯通,粗糙的表象中蕴含精细的法则,细小的局部中呈现整体的规律,这正是万物之理归于同一根本的体现。
精粗是智慧与修养。战国吕不韦及其门客《吕氏春秋·纪·孟冬纪》:“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人的智慧越精深,择取事物的标准就越精深;人的智慧越低下,择取事物的标准就越粗劣。明代吕坤《呻吟语·卷三·射集·应务》:“故察言观色者,学之粗也;达情会意者,学之精也。”所以,能够观察言语和脸色来理解他人,这只是浅层次的学问;而能够通达人情、领会心意,才是学问中的精髓。
也就是说,真正深刻的体贴与智慧,不只是表面的察言观色,而是能深入理解人心、默默成全他人,实现从粗浅技巧向高深修养的升华,在粗茶淡饭或美味佳肴中享受粗犷豪放或精致优雅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