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新区新闻

邵立新:篾丝经纬间的匠人坚守

记者 胡一谦

篾刀稳稳落下,一根青竹应声剖开。篾刀在邵立新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剖、削、拉、刮,动作如行云流水。不过片刻,一根完整的竹子化作千丝万缕,细如发丝的篾条在他布满老茧的指间上下翻飞。

这里是赤松镇上钱村邵氏竹编工艺品工作室,年近花甲的邵立新以40多年光阴凝练的技艺,在篾丝交织的经纬间编织着一门古老手艺的当下与未来。

“往上数四代,我家都靠竹编吃饭,这手艺就是刻在骨子里的。”邵立新说话间,手未曾停歇。邵氏竹编的百年传承,于他并非沉重负担,而是生命流淌的自然路径。初中毕业后,他循着祖辈足迹,拜师学艺,将家传技艺与自身钻研融会贯通,尤其精于竹编农具、生活用品及凉席的制作。

竹编之美,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与繁复。“选竹、破竹、刮青、抛光……十几道工序,才得那第一层青篾。”邵立新语调平实,却道出匠心所在。“青篾还要用高温水煮一小时定形。若要做彩色,更得用矿物染料耐心着色。”原料备好,真正的编织才开始。一压一挑,纵横交错,篾丝在他指尖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逐渐显露出器具或字画的轮廓。

“做人物最难,双眼皮、发丝、神态,差一丝都不行。”邵立新指着几幅人物作品说。这些年,他从未停止挑战与创新,设计创作多幅作品,编织纹理达上百种。他的作品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竹篮、竹席等实用器皿;另一类是竹编字画,如百家姓长卷、十二生肖图长卷。这些字画采用经纬叠加的精密技法,成品厚度仅为A4纸的一半,重量常不足百克,真正薄如蝉翼,却承载着万千篾丝构筑的生动世界。

字画创作极为耗神,邵立新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竹编让我的精神有了寄托,逼着我不断创新。”他说,最高兴的事,就是通过作品把竹编技艺传播出去。这份欣慰在杭州亚运会期间得到回响——他精心编制的亚运吉祥物“三小只”竹编作品惊艳亮相。

技艺的传承需要平台支撑。邵立新说,金东区对乡村人才的重视与培育,为他的作品打开更广阔的展示空间。2018年,“金东竹编”入选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传承人,他在上钱村创立“邵氏竹编”工艺品工作室和非遗体验展示馆,馆内陈列的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2023年,邵立新荣获浙江省首批乡村工匠名师(手工艺人才类)称号。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学习并爱上古老的竹编技艺。

今年7月,“金东竹编”登上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匠人匠心”系列。镜头聚焦邵立新独创的“双面隐形竹编技法”——无论正反观赏,图案皆清晰精美,编织痕迹隐没无形,宛若天成画作。这项传承百年、凝聚五代人心血的手艺,正通过国家级平台向世人展示其鬼斧神工。

“老手艺失传太可惜。”邵立新的话语朴素而坚定。40多年光阴,于他而言,是篾刀剖开竹筒的脆响,是青篾在指尖的温顺流转,更是对一门古老技艺的深情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