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9版:特别报道

柳青夜市:“路边摊”里藏着“幸福密码”

记者 王志坚 文/摄

晚上7时30分,记者来到义乌市北苑街道柳青夜市时,这里已是人声鼎沸。230个摊位沿街铺开,螺蛳粉的酸辣味、糯米饭的香甜、炒饭的油香混作一团,食客们捧着碗边吃边逛,老板们扯着嗓子招揽生意,活脱脱一幅“夜义乌”的烟火画卷。

“来咯,酸笋自由,小火锅管够。”21岁的杨博士是河南人,在夜市摆摊两年,专做“螺蛳粉自助小火锅”。每晚5000~6000元的营业额,让他和妻子、父母忙得脚不沾地。“年轻人最爱这口,酸辣过瘾,还能自己加料。”他笑着擦汗,手机里不时传来“支付宝到账”的提示音。

“阿姨,再来个咸蛋黄糯米团。”不远处,兰溪人陈姐的“古法糯米饭”摊前排起长队。她坚持纯手工制作,糯米团裹着肉松、油条碎,10元一份,小菜随便加。“秘诀就是实在,大家吃得开心,我也赚得踏实。”陈姐边包糯米团边笑,铁盆里的糯米已见底。

再往前走,“重庆地摊火锅”摊主蔡翠红边指挥员工切肉,边招揽顾客。“鲜肉、活虾、现切蔬菜,50多个品种任你选。”蔡翠红是安徽人,和丈夫在夜市扎根17年,租了3个摊位卖地摊火锅,还招了四五名员工。日均营业额能达1万~2万元,去年还买了新车。“从推车摆摊到开上豪车,义乌给了我们机会。”

探访夜市前,北苑街道相关负责人曾和记者打趣,柳青夜市的摊主们个个藏着“财富密码”。一圈走下来,果然如此。

“老板,来份招牌炒饭,多加蛋。”河南人周建的摊位前,铁锅翻飞、香气四溢。他10年前从老家来义乌,自创“周家炒饭”品牌,一个摊位年租金40万元,说明生意真的很好。“义乌人舍得吃,夜市流量大。”

“正宗鸡锁骨,20元一斤,买一送半。”90后宗麒麟的吆喝声中气十足。他在夜市摆摊八九年,每天营业额稳定,还交了义乌女友。“这里人多、热闹,我已经是‘新义乌人’了。”

柳青夜市负责人杨红星透露,230个摊位中,80个是餐饮店、30个卖水果熟食、120个卖百货,年租金收入可达2300万元。“摊主大多来自河南、安徽、江西等地,他们靠双手拼出好日子,也撑起了夜市的热闹。”

2.5万柳青村居民、无数“新义乌人”在这里奋斗,把“路边摊”变成了“财富场”,把“烟火气”变成了“幸福气”。正如杨博士所说:“这里机会多,只要肯干,人人都能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