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新闻三秒区

文化驿站,居民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记者 吴彰义 文/摄

如果说图书馆、城市书房是都市的心灵港湾,那么社区的文化驿站,就是一盘汇集了音乐、舞蹈、美育、戏剧等内容的丰盛“文化餐”,接地气、聚人气。在金华开发区阳光社区,三江街道依托文化驿站,引入各种文化业态,让居民“富了口袋”的同时,也“富了脑袋”,共享“未来式”的美好新生活。

重构共享空间

步入阳光社区文化驿站,各个区域功能清晰,居民可以选择各自喜欢的去处。这个家门口的文化驿站开放式布局,打破了传统场馆的封闭感。大门向街区敞开,将便民服务、展览、阅读、邻里交流等功能融入同一空间,居民可随时踏入这片公共场域。

明亮通透的落地窗、原木与暖色调结合的装修,营造出温馨、舒适且充满设计感的氛围。阅读角不再是报刊堆积的阅览室,而是配备了舒适沙发、懒人座椅和精选图书的“迷你图书馆”。书籍由居民推荐、与专业书店联动,定期更新,涵盖文学、社科、儿童绘本、生活百科等多个领域。

开放式文创展示区域与阅览区相连,光线自由穿梭。文化驿站展示着居民的书法、绘画、摄影作品,或是辖区手工艺人制作的精美物件,成了居民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邻里之间情感连接的纽带。

“共享”理念渗透在每个细节中。文化驿站每天都敞开大门,让老人、孩子、白领等群体各得其所:文化驿站多功能活动区域既可以是歌声缭绕的老年合唱团排练场所,也可以是宝妈们的育儿经验分享场地。晚上,这里还可以变身为年轻女性的瑜伽课堂。“我们就是要让每个居民都找到自己的文化乐趣。”社区党委书记朱莹说。

点单精准服务

据悉,改造后的阳光社区文化驿站服务更趋精细。三江街道、阳光社区以“需求调研”撬动居民参与服务设计,通过公众号问卷让居民票选“最想解锁的文化服务”,使服务从传统文艺培训拓展至人工智能课程、交友等个性化领域,既提升了精准度,也培育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我当时想用手机预约挂号,就提出了智能手机培训的需求,社区很快就安排了。”60多岁的居民陈阿姨说。阳光社区文化驿站摒弃了“我组织、你参加”的旧模式,采用“居民点单、驿站派单”的互动模式,让文化服务真正精准对接到居民的“心坎上”。在阳光社区文化驿站,老年人有他们的“银龄”乐活计划,智能手机课堂、中医养生讲座、反诈骗知识普及等活动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安。“萌芽”亲子时光则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了欢乐时光。“周末有亲子悦读会,还有手工课,少儿英语启蒙游戏,孩子有地方去,我们省了不少心。”家长王女士9岁的儿子特别喜欢到阳光社区文化驿站玩,一有时间,她也陪着孩子参加。最受居民欢迎的是驿站的“文化传承”课堂。社区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教授剪纸、京剧脸谱绘画、地方戏曲学唱等,让传统文化在社区的土壤中焕发新生。

活动温暖民生

阳光社区文化驿站焕新半年多时间,百场活动涵盖展示展览、文化手作、公益演出等。“我们希望这里成为居民的‘文化客厅’。”三江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这个全天候文化家园,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专属文化时间:国庆游园会上,居民打卡集章兑换惊喜;七夕节金婚老人相聚,勾起老一辈的爱情回忆;掐丝珐琅DIY、陶艺拉坯体验中,居民感受传统工艺魅力……从非遗传承到科技体验,从少儿启蒙到老年康乐,阳光社区文化驿站以“聚资源之能、赋服务之能、释文化之能”为路径,将文化惠民的种子播撒在居民身边,让民生温度在每一次互动中自然生长。“以前下班就回家关门,邻居是谁都不清楚。现在好了,在驿站里学会了编织,认识了好几个兴趣相投的姐妹,周末经常约着一块玩,感觉在这个城市扎根更深了。”居民高女士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