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仪式 全员参与 屡破纪录
金华校园运动会新风扑面
记者 叶骏
跑道上奔跑的运动员、场边忙碌的后勤志愿者、用镜头捕捉精彩瞬间的宣传队员……秋高气爽好时节,金华多所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记者采访发现,今年的校园运动呈现不少新气象,开幕式丰简由人、各自精彩;全员运动不断强化,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与角色;还有一批校纪录被刷新,不少成绩提升不是一点点,让人直呼“现在的孩子真强”。
运动会入场式:
从简尚朴、主题嵌入
和创意生发
10月21—23日,金华市环城小学校运会热闹登场,操场上百米跑、跳高、接力、跳远等项目轮番上演,乒乓球对墙打、踢毽子、足球绕杆等趣味项目引人入胜,参赛选手全力以赴,观赛同学热情呐喊加油助威。对场边不少家长来说,今年校运会轻松不少,因为学校取消了运动会入场式及开幕表演。
记者采访发现,如今大多数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入场表演都较以往简化,有些干脆取消直接切入运动本身,毕竟大家都知道入场式真要“卷”起来,可是颇费各方时间、精力、财力的,首当其冲是家长陪“玩”,再就是老师孩子需要一轮轮彩排,“服道化”自然是省不掉的。
当然,校运会开幕入场式也有其特别的展示与教育意义,少数学校在从简节约的前提下玩出各自精彩。今年是金华四中建校百年,10月23日校运会开幕式就成了各班展风采、迎校庆的大舞台,也是学校非常看重的一次大思政课。
记者看到,七年级各班以科技强国为主题,飞船、火箭、人型机器人、“中国芯”等大国智造模型集结亮相,七(8)班学生用纸板拼出了一台东风洲际导弹,表演时还有无人机、航模机等盘旋天空,或散播烟雾或悬挂横幅,让在场师生、家长备感振奋。八年级各班入场表演结合四中百年校史展开,八婺女中“觉醒年代”方阵等结合四中百年不同校址旧照与不同年代办学场景,历史与青春交相辉映。
金华一中校运会上周结束,开幕式入场表演体现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与无限创意,不少节目结合国家科技发展前沿,像九三阅兵式上不少大国重器被“搬运”“被引用”,展现了当代学子的科技热情与家国担当。记者看到,这些入场表演并不重在服装道具,而侧重于节目灵感与创意,展示学生结合热点“玩梗”的飒爽。
作为一名在小学操场边站了30年的体育老师,金华市汤溪镇中心小学校长张本洪对运动会开幕式的看法是:一场属于孩子的“成长秀”“成长才是最高的奖杯”。运动会开幕式不是“比节目”,而是“比成长”。
全员参与,杜绝“吃瓜”:从“个体竞技”到“集体狂欢”
校运会除了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性,也在不断强化趣味性、全员性,鼓励孩子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与玩法。金华市环城小学正高级教师、资深体育老师胡盛生从教40多年,见证了无数场运动会的变迁。他说,现在学校运动会积极推动全员参与,这几年增设趣味运动、广播体操比赛等集体项目,提升学生参与度,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竞赛的过程,激发每个生命的无限潜能。
以往提起校运会,关注的焦点更多集中在跑道上争金夺银的运动员,而没有比赛项目的同学往往只能“靠边站”,要么无所事事,要么只能“打打酱油”,当个“吃瓜”看客。尤其到了中学阶段,面对学业压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下降,家长也不太重视。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逐步实施、对体育运动的不断强化,牵引出中小学体育系列改革,也带来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反映在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上。
在金华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体育教研员陈益军看来,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打破“少数人竞技、多数人围观”的模式,通过重构参与场景、丰富角色维度和完善评价体系等多元设计,让啦啦队、宣传组、后勤组等角色成为运动会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场”。
比如金华市宾虹小学,全员素质操已成为学校运动会的“灵魂项目”“集体名片”,它让运动从“个体竞技”变成“集体狂欢”。全员素质操是宾虹小学每日大课间的固定旋律,从二年级到五年级,依据孩子成长规律,量身设计篮球操、武术操、彩带操、啦啦操等“年级专属操种”,让运动覆盖每个孩子,让赛场拥抱每个身影。宾虹小学校长朱艳文表示,每日大课间的持续练习,为全员运动会积蓄了底气——不同于传统运动会“少数人竞技、多数人围观”,素质操比赛以班级为单位,要求人人参与、班班展示。比赛评分不唯“动作完美”,更注重全员整齐度与班级精神面貌,从队形编排到动作呈现,每个孩子都是主角,既展现日常锻炼成果,更比拼班级凝聚力。
不唯金牌,不设门槛:“一个不能少、每个都重要”
在浙师大附小,运动号角随时随地为学生吹响。学校老师用“小场地、高频赛”模式盘活运动空间,扩大学生参与面,并将锻炼融入日常,“重过程、轻结果”。运动会上,学校主张让仪式简约,却不让热爱减分;不追求大型表演,把时间真正还给孩子。
浙师大附小党支部书记、校长施彦文表示,不唯金牌,不设门槛,淡化个人输赢,强调共同成长,学校突破传统运动会模式,精心设计20余项丰富赛事,如健美操表演、跳绳竞技、篮球运球接力、车轮滚滚、对墙乒乓、趣味颠球等。这些项目融合体能、技能、趣味与合作,打破能力壁垒,让孩子们在赛场上自由奔跑、尽情拼搏、展示独一无二的个性。
金东区曙光小学是一所具有深厚体育传统的学校,多年坚持“活力教育”理念,校园体育联赛分为秋季三大球体育节和春季运动会,鼓励全员运动,让体育为成长赋能。其中,秋季体育节主要针对球类项目,设置分年段、有递进的比赛内容:一至三年级进行班级足球联赛,四五年级进行班级篮球联赛,六年级进行班级排球联赛,每班各设男、女队伍一支,通过一周的时间完成交叉淘汰赛。“通过分年段、分项目比赛,曙光学子在6年小学学习中能将足篮排三大球都有所涉猎,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与特长。”
全员参与的校园运动会带来一系列肉眼可见的变化:学生走出课本的“拘束”,赛场成了最鲜活的课堂,有人在跳远沙坑前反复练习起跳姿势,有人围在拔河绳旁喊着整齐的口号,连平时看起来严肃的老师,也会在趣味项目里和学生们抢着套圈、并肩运球。一线体育教师普遍发现,以前跑两步就喘的学生,如今能跟着队伍跑完800米;课间趴在桌上的身影少了,踢毽子、踢足球、打羽毛球的身影多了起来。
尘封纪录不时被打破得益于体质再增强、训练更科学
金华一中第91届田径运动会上周刚结束,高一(10)班陶议轩同学在高一男子组200米比赛中以22秒09的成绩打破该项学校纪录,而他在金华五中就读时也曾打破初三年级200米校纪录。此外,金华一中今年有13人次在女子100米、男子跳高、男子400米等项目中打破该项上届最高纪录,包括高一组混合4×400米比赛,四个班同时打破该项上届最高纪录。
浙师大附中上周也结束了秋季运动会,高二(10)班王宇辰同学在男子跳高项目中,以2.05米的成绩斩获校最高纪录,比原纪录提高了4厘米。另有四人(组)打破校纪录,像高三吴嘉城同学以6.84米打破男子跳远原纪录6.68米,高三跳高项目中张雯玉以1.70米的成绩打破1.61米原纪录,高一女生诸葛艺霖在跳远项目中以5.46米打破5.25米原纪录。
记者采访时发现,近年来那些在校运会秩序册上尘封已久的纪录开始频频受到冲击,随着学校、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更加重视,学生体质增强、训练科学是校运会上佳绩频现的根本原因。
在刚闭幕的婺城区第二十四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共有11人次打破纪录,其中,环城小学六年级男生胡铭泽一人打破男子100米和200米三项(次)纪录;环城小学五年级金科翰打破男子1500米区纪录,并在校运会男子800米、1500米项目中双双打破校纪录。
金东区曙光小学体育老师陈易告诉记者,今年该校春季校运会破纪录特别多,她专门做了统计,共有28人次破校纪录、4人次破区纪录,学校特意给破纪录的孩子颁了奖。这两年金东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曙光学子也屡破区纪录:去年六年级俞佑宁同学破了女子甲组跳高和三项全能纪录,傅骏鑫破了男子甲组铅球纪录;今年区运会,孔韵博破了男子乙组跳远纪录,蒋鹤鸣破了男子乙组400米纪录。这份成果的取得,源于教练们的科学指导与悉心栽培,更离不开小运动员们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与不懈坚持。
婺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体育教研员胡欣表示,近几年体质监测报告显示学生体质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学生的运动能力比以前有很大进步,看他们跑步的姿势就知道”。专职体育老师的引入让体育教学更具专业性、科学性,与以前语数老师代上体育课的运动强度不可同日而语。此外,体育成绩的提升和家长的理解支持是分不开的,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在想方设法让孩子多运动、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