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勇闯”自媒体:
热度之下 更需守好成长底线
记者 董易 陈星辰
2025年秋招季“投出一百份简历石沉大海”成了不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而低门槛、高薪资的主播行业顺势成为不少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更有甚者,大学期间就已提早步入自媒体行业:有人把宿舍书桌当布景,做起“学习博主”;有人利用课间剪辑视频,成了课余常态。打开社交软件,“学生党必看自媒体赛道”“不露脸做博主月入9万”这类内容随处可见,看似是经验分享,实则多是吸引眼球的空洞诱导。
大学生们以青春视角记录校园、分享见解,这份创造力与探索欲本应值得肯定,但部分人陷入“擦边博眼球”“舍学业逐流量”的误区,甚至让宿舍沦为喧嚣的直播秀场,这场青春的“自媒体闯荡”,亟需校准方向、守住底线。
究其原因,一方面,做自媒体的门槛并不高,视频拍摄剪辑、经验帖编写等既能表达兴趣,也能锻炼能力,不少学生通过做自媒体积累了职场技能,把它变成了课外的实践课堂。另一方面,就业压力大,有些学生把自媒体当成“退路”,而平台上“零成本起步”“轻松赚钱”的说法,把复杂的内容创作说得像“躺赚”,营造出“人人都能火”的假象。而这恰好迎合了大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稳定的渴望,让缺乏社会经验的他们误以为找到了快速成功的办法,却没看到这些内容只说收益、不提背后的辛苦付出。
当被焦虑冲昏头脑,创作热情偏离正轨,自媒体便不再是改变命运的捷径。有人为了流量触碰底线,用低俗内容消耗自己;有的把宿舍当直播间,打破集体生活的安静;还有人轻信“造星承诺”,签了不合理的经纪合同,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要赔违约金。一味地追逐流量,也会让学生变得浮躁,忽视创作需要积累,进而放松专业课学习,陷入“追流量,落学业,更焦虑”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对大学生而言,真正能抵御未来就业焦虑的,从来不是短期流量带来的虚假热度,而是扎实的专业功底与过硬的一技之长。无论是深耕本专业领域掌握的核心知识,还是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打磨的技术能力,这些“真本事”才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大学生想要做好自媒体,必先守住“三条底线”:一是内容底线,拒绝低俗、擦边,以积极向上的内容传递正能量;二是生活底线,尊重集体规则,不凌驾个人兴趣于他人权益之上;三是成长底线,认清诱导内容的套路,明确学业为本,将自媒体作为学业延伸而非替代。
高校和平台也该主动承担责任: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用真实案例拆解陷阱,帮学生建立理性认知;平台要做好审核,管控“10w+”“100w+”这类夸大宣传,清理贩卖焦虑的诱导信息,多扶持优质的校园内容。
我们应当鼓励的,并非人人都成为博主,而是希望每位尝试者能在探索中认清自我优势与局限,在输出内容的同时,也塑造负责任的数字人格,让自媒体服务于成长而非拖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