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考研报名即将截止 多校优化调整科目
记者 董宏程
日前,教育部印发《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明确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时间为2025年12月20日至21日,网上报名时间截至10月27日。《规定》发布后,各高校招生简章陆续公布。
根据《规定》,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一般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教育学、历史学、医学等3个门类学术学位,及体育、应用心理、博物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中药、中医、医学技术、针灸等12个专业学位,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多所高校优化调整初试科目
记者注意到,为更好选拔人才,多所高校对2026年考研初试科目进行了优化调整,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与国家战略急需专业成为各校布局重点。浙江大学历史学院调整了外国语科目,取消法语和日语,统一为英语(一)。北京大学哲学系对多个专业的初试科目进行调整,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等专业的第三、第四单元考试科目有变;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第三单元科目改为数学三。
厦门大学医学院则对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考试科目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考试科目为“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国政法大学对部分专业初试科目和考试范围进行了调整和优化,特别是法学学术学位各专业(方向)、外语类考试科目有重大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科学研究院两个学院的水利工程专业初试科目由“水文学原理”调整为“水科学概论”。物理与天文学院天文学专业的初试科目由“量子物理”调整为“电动力学”。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和人工智能五个专业的初试自命题科目统一设置为“通信原理”。
前沿学科成高校布局新趋势
随着国家对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需求的提升,高校纷纷增设与数字化、智能化及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
南开大学2026年新增3个硕士招生专业,分别为人工智能学院的“低空技术与工程”、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数智社会与新闻传播”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城市经济与管理”。天津工业大学新增“应用统计”与“低空技术与工程”两个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中国政法大学2026年的招生调整更为多元,新增中国语言文学、中共党史党建学、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国际事务、博物馆等6个学科专业。
面向国家战略的交叉学科,如碳中和、国家安全、边疆学等,成为各校优化重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增招生专业“国家安全学”。天津商业大学则聚焦国家“双碳”战略部署,在“工商管理学”一级学科下增设“碳达峰碳中和”方向。
一些高校对就业需求不足或重叠的专业进行了停招或合并。厦门大学暂停招收中医学学术型硕士,浙江大学暂停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暂停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中国政法大学暂停国际仲裁项目招生。业内人士提醒,广大考生在报考前务必确认目标专业是否继续招生。
还有不少学校在培养模式上致力于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天津工业大学近年来相继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深入探索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旨在构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高水平人才蓄水池。中国政法大学继续推进“大类”招生改革,人文学院哲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纪检监察学院纪检监察学等原有学科,以及新增的中国语言文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等学科均按一级学科招生,招生专业调整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原招生专业)调整为研究方向。
2026年,我省共有36个招生单位招收硕士研究生,分别为: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考生只能选择一个招生单位报考。具体的报名要求、考试内容、初试复试成绩查询、复试细则等,考生可关注招生单位发布的简章或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