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九和深耕乡村文化 激活全面振兴“一池春水”
记者 毛伟军
日前,磐安县九和乡再次迎来一场乡村文化盛宴——“九和艺象”书画展暨“和”艺术馆开馆,乡域“文化味”日益醇厚,“文化范”愈加彰显。
九和乡不仅山水秀美,更孕育着深厚的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三水潭村便是其中的典范。这座古村落,在“杨氏家规”“张氏家训”数百年的熏陶下,形成家庭和睦、邻里友善、民风淳朴的良好村风。
如今,三水潭村更孕育出“一人一技、一户一戏”的婺剧文化,成了“婺江源头婺剧村”。
三水潭:
勇立“乡村文化热”潮头
乘着全国“乡村文化热”的东风,三水潭村走在前列。在村支书杨放明看来,婺剧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活。从“台下看”到“台上演”,从“送节目”到“种文化”,形成“戏曲常态化、队伍本土化、效益共享化”的文旅融合新路。
如今在村里,村民们通过唱婺剧、听婺剧、看婺剧,传承着先辈的智慧和品德,也凝聚着彼此之间的情感。婺剧成了三水潭村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
近年来,三水潭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以婺剧为媒,深挖文化资源,创新发展优势,做精、做美“婺剧村”丰富场景,真正打响“婺江源头婺剧村”特色乡村文化金名片。通过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提升、河道清淤、古村石板路修缮等一系列项目,三水潭村获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影视赋能:
镜头里的“山水变现”
“和”艺术馆开馆不仅带来书画盛宴,更引入了影视服务中心,让九和山水通过镜头走向更广阔天地。
从“引凤来栖”到“筑巢育链”,九和乡正在拓展影视IP,将“山水文化”转化为“产业实景”,进一步带动乡村民宿、景区和文创产业等。
“眼下,微短剧非常火爆,从现代都市戏到古装传奇,在这里都能找到适配场景。”在东阳横店从事微短剧拍摄的磐安传承影视负责人傅伟兵说,下一步,公司将在九和成立影视信息咨询服务部及演员工作室,陆续开展影视行业的相关服务,吸引更多影视公司落户九和。
影视的热度,早已不止于镜头之内,将带动拍摄基地的文旅发展,甚至成为“网红打卡地”。剧中的田间场景、古村风貌,将吸引观众循着镜头来此打卡,影视IP的“引流效应”让九和的文旅名片越擦越亮。
九和:
乡村文化“星火燎原”
好的文化创意,往往能够推陈出新,点石成金,把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唤醒,实现价值倍增。同时,文化创意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可以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
走进九溪村,农耕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和之耕书舍就是近几年打造的一个集图书馆、农耕文化于一体的项目,让文化创意与农耕文化融合,成为点亮乡村文化旅游的窗口,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近年来,九和乡不断挖掘饮食文化,九溪村的“九和九样”农产品和“九和九宴”农家餐饮受到杭州和上海等地游客的追捧。
从三水潭村的戏曲文化到九溪村的饮食和农耕文化,再到锦湖村的恋情文化,九和乡点亮了乡村文化的篝火,构建出一个沉浸式的九和乡村文化的体验空间。
日前,九和乡获评“浙江省戏曲之乡”荣誉称号。如今的九和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而是兼具文化活力与乡村温情的新地标。“乡村文旅,承载着‘诗和远方’,更是推动‘蝶变’的新引擎。深耕乡村文化,就是激活全面振兴的‘一池春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九和乡党委书记、乡长陈珊婷的话语,道出了九和振兴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