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财经民生

跨界混搭出效益

□徐莹

咖啡馆里不只飘着咖啡香,还陈列着图书、杂志、鸡尾酒、手办、原创卡片,甚至摆上了独立设计师手作珠宝。这样的跨界混搭场景,正成为一些实体小店破局的新路径。

在城区文创园与近郊乡村,一批主理人正通过多元业态叠加,为实体小店探索出一条高黏性、高溢价的破局之路。这些小店不再仅仅是饮品的销售点,而是通过场景叠加,成为融合社交、购物与体验的复合场域。

以市区一家由艺术学院毕业生主理的咖啡馆为例,其空间同时是个人创作的展台、朋友作品的寄售区与旅行搜集品的交流地。而近郊另一家由英语教师经营的乡村咖啡馆,则巧妙融合了饮品、教学与珠宝展柜。这种看似跨界混搭的模式,实则是对实体店价值的深度重构。小店通过场景叠加,实现“1+1>2”的效能提升:

其一,空间价值最大化。咖啡馆天然的社交属性与顾客停留时间为其他商品创造了植入式的展示环境。正如乡村咖啡馆主理人所言:“游客在放松状态下翻阅书籍、欣赏珠宝,消费决策往往源于情感共鸣与即时心动,转化率远高于传统卖场。”

其二,流量互哺效应。市区咖啡馆的二次元手办吸引特定圈层年轻人,既为咖啡买单也为兴趣消费,形成同好聚集地;乡村咖啡馆则通过英语教学吸引固定客群,同时承接乡村旅游流量,多元客源在空间交汇,创造更多消费可能。

其三,个人IP赋能。两位店主都将个人专业背景转化为商业竞争力。艺术生的审美保证选品水准,教师的专业形象为空间增添信任背书。这种“主理人IP+商业空间”模式,赋予小店连锁品牌难以复制的人文温度与用户黏性。

这种“咖啡+”的创新实践,正是实体经济在挑战中破局的生动注脚,也蕴藏着模式重构的最佳契机。小店与其固守单一阵地,不如重新审视自身资源优势,思考如何通过业态叠加创造复合价值。其关键在于找到内在关联——咖啡与文创都瞄准年轻群体,乡村旅游与珠宝共享客群,让气质契合的混搭产生化学反应。

当然,混搭不是盲目叠加。核心仍在于守住品质,同时要避免变成“杂货铺”,通过统一的审美和调性来维持空间质感。

当下消费市场正从功能需求向体验需求升级,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场景、叙事和认同感。中小经营者若能跳出传统经营窠臼,用跨界思维重新定义实体空间,或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开辟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