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新物种“秀丽跳蛃”现身记
记者 吴越悦
在磐安风崖谷的一片岩石上,一种从未被科学记录过的小生命,凭借极致的伪装,悄然度过了漫长岁月。直到去年7月,浙江师范大学张加勇教授团队的一次野外考察,才让它揭开神秘面纱。
在前不久的国际期刊《Insects》上,张加勇教授团队发表了相关论文,报道了在中国发现的6个石蛃科昆虫新物种。其中,磐安的一个新物种被命名为“秀丽跳蛃”。
石蛃,是一类古老而原始的无翅昆虫,在我国分布广泛。它们通常远离人类活动区域,体形微小,常躲藏在石缝中,其保护色能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名副其实的“环境隐士”。
“当时就是对昆虫分类感兴趣,没见过像石蛃这样炫酷的无翅昆虫,所以希望尽可能把中国石蛃目昆虫的分类搞清楚。”团队成员沈晨阳道出最初的科研动力。
然而,寻找它们并非易事。去年7月,沈晨阳和同学们跟随导师张加勇在磐安周边乡镇搜寻了一整天,却一无所获。
转机出现在傍晚时分的风崖谷。他们通过敲击岩石的方法进行搜寻,终于在一处被枯枝和落叶遮蔽的岩面上,发现了一只外形奇特的石蛃。“它被枯枝和落叶遮挡,加上身上的保护色,几乎完全融入环境。”最终,他们采集到了8只石蛃的活体样本。
样本采集只是第一步。在随后的半年多时间里,研究团队在实验室里对这批石蛃样本进行了细致的形态解剖和分子生物学分析。
如何证明在磐安风崖谷采集到的石蛃样本是石蛃科跳蛃属昆虫的新物种?沈晨阳说,在这次发表的论文中,还有其他5种石蛃科昆虫新物种,它们的区别在于,“秀丽跳蛃”复眼硕大,高度隆起,长大于宽,而其他5种复眼较小,平坦,宽大于长;“秀丽跳蛃”的胸足跗节腹面具透明针状刚毛,其他的并没有;“秀丽跳蛃”的下颚须第七节与第六节等长,其他的5个石蛃科昆虫新物种第七节明显短于第六节。
这些独特的形态特征,共同构成了其作为新物种的“身份证”。因其体态修长、优雅,团队为其赋予了“秀丽跳蛃”这个贴切的名字。
石蛃科昆虫在国内目前仅记录了40余种,“秀丽跳蛃”是中国记录的第12种跳蛃,其具体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还有待研究。
张加勇认为,围绕石蛃展开的研究工作,对于全面认识昆虫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多年来,团队在我国进行了大量的石蛃样本采集和分布调查,完整构建起我国石蛃的现状。
沈晨阳告诉记者,金华拥有相当可观的昆虫资源,有很多还亟待发现,更需要保护。就像石蛃,个体微小,但对生境有着较严苛的要求,它们的栖息地环境十分脆弱,可能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影响,相关保护工作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哪怕一面不起眼的崖壁上,都可能有素未谋面的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