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急吃不了豆腐汤圆
记者 胡晨歆/文 傅俊/摄
豆腐是极为常见的家常菜。梁实秋说,豆腐是中国食品中的瑰宝。周作人也说,“豆腐这东西实在是很好吃的”。汪曾祺对豆腐更是颇有研究,他在散文里写:“豆腐这东西,实在是平凡又神奇。”
豆腐变幻莫测,随百料而赋形,和诸味以成香,乃得百味纷呈。在金华,豆腐做汤圆,是有点意思的。豆腐汤圆不以糯米粉为皮,而是娇嫩的豆腐。
天蒙蒙亮,兰溪游埠老街上的各家铺子便卸了门板,烧起煤饼炉,热气氤氲开来。其中,便有邵卫忠的店。店面是一幢100多年的老屋,木头椽子黑黝黝的,透着年月。来吃早茶的,多是老街坊,自带茶杯,寻个熟位置坐下,要一碗豆腐汤圆,或者一杯清茶,便能聊上好一会儿。
邵卫忠夫妇是当地人,老中青三代一同操持这家小店,守着传统小吃的老手艺,也守着这早茶桌上几十年不变的人情。老街坊日日来,不单为吃食,也为这儿的一口热茶,几句闲篇。
看邵师傅做豆腐汤圆,是种寻常的手艺。他专取本地手艺好的豆制品店制作的老豆腐,沥去些水分,显得瓷实,再将这豆腐捣碎与肉糜糅合,味道便混合起来。他先舀一勺豆腐肉馅,用勺子在盆壁简单给豆腐塑形,勺子几下一转,便是一个圆子。
圆子初成,还得滚上一身粉。邵师傅将它投入满碗的面粉里,手持碗沿,手腕那么一抖、一转,丸子便在碗里自个儿“逛”了起来,溜溜地转上几圈,出来时,便均匀地敷了一层白粉,真像个胖鼓鼓的雪球了。一般人学不来,力道不是轻了就是重了,丸子不是滚成了椭圆的“蚕茧”,便是眼睁睁地看它滚出碗外。
下了锅,在微微沸腾的水里煨着,等豆腐汤圆浮上来的时候便熟了。捞出来,盛在调了猪油的酱油汤里,一颗颗丸子白净圆润,再撒上葱花,令人食欲大振。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吃豆腐汤圆,同样急不得。它很嫩,用勺子托着,还在微微地颤。热乎乎地咬上一小口,滑嫩的豆腐口感绵密,豆香味在齿间萦绕,再咬一口便能吃到肉馅的咸鲜。连汤带料一勺送入口中,汤底猪油的脂香吊出豆腐的清甜,滚烫鲜美。
谈起豆腐汤圆的滋味,有市民说,童年记忆里,挑着扁担卖豆腐汤圆的老人总在村口按时出现,煮汤圆的大锅里总放着一大块肥猪肉,这是最朴素的借味智慧,吃上带着肉香的豆腐,感觉幸福、满足。
若想尝尝这道金华人记忆中的美食,除了游埠老街,在兰溪“官桥永康馃”、永康芝英老街的“林建肉麦饼豆腐圆”、武义“陶记馄饨”等店,都能寻着这地道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