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羹高汤煨米香
记者 郑宇恒/文 楼冀阳/摄
清晨5点,城市还在沉睡,街巷中的福建羹店已经蒸汽升腾。
第一缕香气从厚重的大锅里升起,米糊沿着滚烫的锅边流下,凝结成筋道可口的米皮。老师傅手腕轻转,锅铲飞舞,一片片晶莹剔透的米皮落下,搭配香浓的高汤、爽脆的蔬菜,一碗热气腾腾的福建羹,成为金华晨光里温暖的序曲。
福建羹的由来说法不一,广为流传的一种是说它源自福建的锅边糊,由龙游商帮传入龙游,经金华人改良,加入了胴骨高汤与其他材料后,成了现在的样子。
在金东区,有一家以“福健羹”为名的店铺。
“这是幸福健康的意思,喝了这碗羹,一整天都元气满满。”店主何美姣动作麻利,一边招呼客人,一边盛起热气腾腾的福建羹,“我公公姓边,店名取为‘边记’。1982年,我婆婆就开始在将军路卖福建羹,几次搬店,2014年来到金瓯路,老客跟着我们跑。”
福建羹的精华,首推煨在锅里的高汤,十几公斤排骨从前一天晚上开始慢炖,一直熬到第二天清晨,形成浓郁而不油腻的汤色。何美姣揭开锅盖,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里面还加入了笋块,吸饱汤汁的精华。
汤中那口Q弹滑嫩的米皮,更是匠心所在。每日站在灶前的师傅姓杨,2016年开始学做福建羹,只见他用肥肉蘸上猪油,在烧热的锅壁蹭上一圈,秘制米糊被浇在锅边,激起水雾,耳边响起“滋啦”声,鼻尖充斥着猪油香。一锅米皮只够制作10碗福建羹,若是来得不巧,只能为美味等待。
“火候很重要。”杨师傅边操作边说,“火不够,皮就粘锅。”正是这份对火候的把握,让每一片米皮入口爽滑又不失嚼劲,久放也不易糊口。
捧起一碗刚出锅的福建羹,浅红色的汤散发着微辣的香气,热气氤氲中,先喝一口汤,口感鲜香醇厚,从喉咙一直暖到胃里。再夹起一片米皮,第一口只觉得很有嚼劲,而后米香在唇齿间回荡。配菜中的豆芽是“灵魂配角”,爽脆的口感平衡了汤的浓郁,让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来。
已是上午10点,依旧有人寻香而来,偶尔听到食客的交谈,他们将这碗热羹评价为“充满童年的味道”。
清晨若你在金华,不妨就用一碗福建羹,唤醒沉睡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