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5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人文

金华籍地方主官 主持建造世界 现存最早地方天文台

袁州谯楼(图片来源:《华夏滕姓通谱》分卷·卷三)

荣 康

近日,笔者翻阅古籍,发现早在南宋,就有一位十分重视科技的金华籍地方主官,名叫滕强恕。他在担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期间,主持建造了一座天文台,是目前已知世界现存最早的地方天文台。

滕强恕,字仁伯,南宋婺州(今金华)人。绍熙四年(1193)登进士第四(一说第二)。初授从事郎,嘉定间历任秘书郎、著作郎、军器少监、宗正少卿,出知袁州,后升江西转运判官,累至侍郎。据《袁州府志》《江西通志》《宜春县志》记载:“谯楼。府治东。宋嘉定间郡守滕强恕建。筑台,为楼五间。置铜壶一座,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分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漏箭;铁板,鼓角。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根据其他史料,可进一步确定谯楼建造的确切时间是南宋嘉定十二年,即公元1219年。

中国自隋朝在京城设钟鼓楼报时以来,各朝代不仅在京城设置,一般州、郡、府、县治所在地也都设有。那时的钟鼓楼只从事守时和报时的工作,不能测时。据史料记载,袁州谯楼最初实际上是南唐保大二年(944)刺史刘仁瞻所建,也仅用于敲鼓报时。滕强恕在这座谯楼重建时注入了时间工作和天文元素,从而使其集测时、守时、报时三大功能于一体,而不再是普通的敲鼓报时用的城楼。因此,袁州谯楼不是一般的钟鼓楼,而是一座天文台。

袁州谯楼至今尚存,位于现江西省宜春市鼓楼路步行街天文广场,又名宜春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江西省科委邀请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馆、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及江西省的8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对袁州谯楼进行了深入考察和论证,最终确认:“创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的袁州谯楼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

此前,我国古天文学界一直认定,国内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是约建于元朝初年即13世纪晚期的河南登封观星台。相比之下,袁州谯楼天文台比河南登封观星台早了50余年。国外最古老的天文台遗址,据考证是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现存的帖木儿帝国时建造的天文台,约建于公元1418年,比袁州谯楼晚了2个世纪。欧洲在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和法国巴黎天文台建立以后,才有天文台的时间工作,更比袁州谯楼晚了4个世纪。所以,袁州谯楼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

笔者此前曾登上袁州谯楼。谯楼南北两个观天台上陈列着地动仪、日晷、黄道经纬仪等天文观测仪器,楼内有铜壶滴漏、古钟、大鼓等测时、报时设施。这些都是古人观天象、测时、授时的“神器”,蕴含着古人精深的科学智慧。罕见的是,袁州谯楼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东,呈“π”字形跨街而立,设有南北两个观天台。拱道东西两端各刻有“鼓楼”“余晖”4个大字。这也是全世界现存唯一一座“π”字形布局的古天文台。

在古代,袁州谯楼具体有哪些功能,又是如何工作的?

一是“铜壶滴漏”守时。铜壶滴漏的原理,就是在铜壶底或靠近底部凿一个小孔,水从小孔逐渐滴漏下去,用以计时。袁州谯楼的“铜壶滴漏”用了4只铜壶,由上而下依次为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分壶,互相叠置。

最上面的夜天池装满水后,水即从壶底小孔逐渐流入日天池和平壶,再从最下一级的万分壶滴流入水海,水海中有一根浮子托着漏箭(刻有十二时辰和100刻),水海中水逐渐增多,漏箭逐渐上升,就可从漏箭上读出时辰。据研究,袁州谯楼的“铜壶滴漏”所测时间与现用的钟表相比,只差20秒。

二是“晨钟暮鼓”报时。为适应中国古代晚上打更的制度,袁州谯楼还置备了“更筹”这种计数工具,从漏箭上读出时辰后即可定时报时,白天敲钟击鼓,晚上用梆子打更,让人们知道时辰。

三是“影表和定南针”测时。滕强恕给袁州谯楼置备了影表和定南针,构成了一套天文测时系统。定南针当时是一种磁指南针,以确定当地的子午线方向。影表的影是指日影,表则是一根竿子。

把竿子垂直立于地面,太阳照在竿子上,投射出来的影子落在子午线上,就是正午12时。这样的表,古代也称为圭表,原本是用来测定每天太阳到子午线时竿影的长度,由此可以定出二十四节气的时刻。圭,原本是放在南北子午线方向上度量影长的量尺,而袁州谯楼把圭表的功用加以变化、扩展,成了能测定白天任何时刻的天文定时器。据史料记载,袁州谯楼的观天台置有测天之器——铜璇玑,一种古代测天用的浑仪,白天可观测太阳,晚上可观测星星和月亮,其用来测定时间的有效时间区间比圭表或日晷大多了。

袁州谯楼作为集测时、守时、报时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天文台,据了解,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从朝廷到地方的时间工作台,都一直沿用着其测时、守时和授时模式。所以,袁州古天文台在中国古代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

建成后的袁州谯楼也曾经受波折。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一场大火几乎将其烧毁殆尽。时任知府范钦,即宁波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和同知张泽、同判林日昭重修了主楼。到了明万历年间,知府郑淳典又对袁州谯楼进行修缮,恢复了宋代滕强恕时期的旧貌。

滕强恕无疑是古代难得的崇尚科学精神的官员。除了建立天文台,他还做了什么?据记载,他在袁州“节用爱民,修桥梁,立储仓,无一毫取过于民”。《南宋馆关续録》卷七、八,正德《袁州府志》卷六和金华《滕氏家谱》,均对此有明确载录。《华夏滕姓通谱》从《江西通志》《袁州府志》《宜春县志》及《永乐大典》等古籍转载了滕强恕袁州任职期间相关的4篇散文,分别题为《州储仓规约》《平政桥记》《袁州储仓记》《仰山正祠祷雨文》。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他勤勉务实的执政风格和浓浓的为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