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淑华 春秋更迭 但对教育的热爱从未淡去
□记者 楚千会
9月11日清晨,56岁的喻淑华将一束鲜花和奖杯,轻轻放在办公桌一角。这是前一晚在中国婺剧院获得的“教育高地坚守者”荣誉,她特意带来,想和课堂上的孩子们“分享这份暖”。
8时39分,接到记者已在校门口的消息,喻淑华循着校门方向快步走来。阳光下,一身碎花裙衬得她格外温柔,不疾不徐的语速里裹着笑意,虽然戴着黑框眼镜,但隔着镜片依旧能看到她温润又明亮的眼睛。去年8月,喻淑华光荣退休。那时她以为,近四十年与讲台相伴的日子会就此画上句点。可没过多久,学校的挽留、家长的托付,还有学生们那句“喻老师别走”,让她重新拿起了教案。从“退休教师”转变为“返聘教师”,春秋更迭,青丝渐染霜华,可她对教育的热爱与坚守,却从未淡去。
1986年,18岁的喻淑华初登讲台。黑板上的粉笔字写了又擦,台下的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她的脚步从源东初中到潘村初中,再到曹宅初中,2006年在区实验中学扎下根。三十余载班主任生涯里,她获得的“优秀班主任”“中考突出贡献奖”“师德先进个人”等证书叠了厚厚一摞。当记者提起这些荣誉时,她笑着摆手说:“比成绩更让我骄傲的,是孩子们的成长与追求。”
“教书育人,育人要放第一位。”这是喻淑华未曾动摇的信念。她坦言,“思想教育比知识教学更关键,思想扭转过来后,教学上就不成问题了。”
钱晓俊的名字喻淑华深深记在心里。这是她班上走出的中考状元,后来去清华大学读研。最让她心头发热的,是钱晓俊刚踏入清华校园时,特意把学校专属的纪念笔小心收好,专程带回金华送到她面前。每每想起,喻淑华都说:“学生的认可,就是老师最大的勋章。”
“喻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教学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且真诚对待每个学生,很多时候她都不求个人回报。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她从不会一刀切,而是因材施教、耐心引导。”回忆起恩师,钱晓俊的语气满是感念,“二十多年前信息网络远不如现在发达,喻老师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免费为我们辅导功课。她的关心不止在学业上,我至今记得‘非典’疫情那段日子,她自掏腰包,购置了清洁用品和防疫物资,一一分发到班级每个同学手中。”
面对不断更新的教材和一代代性格各异的学生,喻淑华从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深知英语词汇是学生的“拦路虎”,她凭着多年教学经验,一点点琢磨出多套专属记忆口诀。“当看到书籍上有相似方法时,我特别骄傲。”说这话时,喻淑华言语里满是欣喜。聊起教学路上的温暖,喻淑华总绕不开20年前刚到实验中学时,英语教研组组长朱伟方老师给予的帮助。“朱老师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们。教学遇到瓶颈,她会主动帮我找问题、想办法。她总说,咱们不是单打独斗,每个老师的成长都是团队的功劳。”这份“老带新”的温暖,如今也在喻淑华身上延续。
当初决定返聘时,家人的支持给了喻淑华底气。如今重返校园,她的心态更显从容:“不图别的,就想上好每一堂课,陪孩子们过好每一天。” 若能回到1986年,面对那个攥着教案、有些青涩的自己,她想说:“要坚持、要尽职、要把‘教书育人’当成一辈子的事来做。”
现在的喻淑华,手机依旧24小时保持通畅,只为确保学生与家长无论何时发来消息,都能第一时间收到回应。熟悉的教室里,她握着粉笔的手依旧稳健,脊背依旧挺拔,声音穿过朗朗书声,坚定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