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教育

蒋国谨 扎根乡村育桃李 躬耕教坛守初心

□记者 鲁珂帆

在傅村镇初级中学的校园里,总能看到数学教师蒋国谨忙碌的身影。今年49岁的他,从1994年踏上讲台至今,整整三十年光阴,他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全部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句,恰是蒋国谨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当年从金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故乡任教。“当时的乡村教育资源比较匮乏,作为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更应该为故乡出一份力。”蒋国谨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在数学教学方面,蒋国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他善于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讲解一次函数时,引导学生计算庄稼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讲授几何图形时,带领学生观察屋檐结构和田地形状;阐释概率概念时,通过抽签游戏进行生动演示。“将数学概念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蒋国谨道出教学方法的初衷。

在农村学校教育中,蒋国谨不仅是传道授业的数学教师,更是一名负责任的班主任。家访是他三十年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他的足迹遍布学区内每一个村落。很多时候,他面对的不仅是一群学生,更是一个个家庭。在傅村镇溪口完小任教期间,班级里曾有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学生,作为班主任的蒋国谨几乎每个雨天都背着这个学生回家,这一坚持就是四年,送学生就医、陪护打点滴,这样的事情三十年来数不胜数。“现在家访的对象不仅有本地常住户,还有一些‘新金东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需要‘因人而异’,特别面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更要用心。”蒋国谨坦言,家访工作虽然存在诸多挑战,却是了解孩子、了解家庭的有效途径,也是他教学之外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十年光阴荏苒,乡村教育也经历了巨大变迁。谈及当前乡村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蒋国谨感慨:“现在学生个体差异更加明显,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教学管理难度也更大。”期间他也曾有过调往城区学校的机会,但最终选择留下。“如果我离开了,这些孩子怎么办?总要有人留下来守护他们。”这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现在的他不仅是教学骨干和班主任,更是年轻教师的引路人。他毫无保留地把教学经验和带班心得传授给一批批新教师。“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全体教师共同进步,学校的教育质量才能提升。”

如今,蒋国谨腰背已不如从前挺直,长期伏案工作还落下了颈椎病和胃病。但站在讲台上,他依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学校领导多次想让他卸下班主任的重担,他都婉言谢绝:“和孩子们在一起,让我感到踏实和快乐。只要还能胜任,我就会一直担任班主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十年的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果实。他培养的学生遍布大江南北,各行各业。每逢佳节,纷至沓来的贺卡和问候电话是他最珍视的财富;走在街上,那一声声“蒋老师好”和真诚的问候是他最大的欣慰。他先后获得区“教育系统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金华市“初中数学创新与应用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然而面对荣誉,他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谦逊。他将奖状珍藏起来,继续拿起粉笔走向教室。

三十年如一日,蒋国谨用知识照亮了农家子弟的前程,用爱与责任诠释着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崇高风范。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他的坚守犹如一盏明灯,不仅照亮了无数学子的前行道路,更温暖了乡村教育事业。他用行动深刻诠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内涵,生动展现了乡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悔忠诚、对学生的大爱情怀、对乡土社会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