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教育

叶雪艳 三十五年坚守,用爱点亮童心

□记者 俞鸽

“只有爱才能教育孩子。”这句话,是曹宅镇中心小学一名班主任三十五年来不曾更改的座右铭,也是她教育生涯最真实的写照,她就是叶雪艳。

自1991年踏上讲台至今,叶雪艳始终扎根乡村小学,用母亲般的细腻与坚韧,守护着一届又一届孩子的成长。岁月染白了她的双鬓,却从未褪去她眼中对教育的热忱和对学生的关爱。

叶雪艳坚信,教育的本质是爱,尤其是对那些需要额外关注的孩子。她所在的学校,有不少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这些孩子往往敏感、内向,甚至自卑。在她看来,他们不是“问题学生”,而是“需要更多爱的孩子”。

“曾经我的班上有个来自单亲家庭的男孩,性格比较内向。”回忆过往,叶雪艳娓娓道来,“一开始,他较难沟通,学习也很吃力,但是我并没有放弃他,而是给了他更多的关注。”课余时间,叶雪艳耐心地为他辅导功课;放学后,她常常找他谈心,鼓励他参加班级活动……一次次家访,一次次与监护人的沟通,她逐渐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渐渐地,男孩变得开朗起来,脸上有了笑容,成绩也稳步提升。“看孩子的点滴进步,是我最大的欣慰。”叶雪艳说这话时,眼神温柔而坚定。

新时代的教育工作面临种种新的挑战,尤其是孩子易沉迷于电子设备与网络游戏。对此,叶雪艳不曾简单粗暴地批评或禁止,而是选择用理解和智慧去引导。她回忆起曾经有个沉迷游戏的学生。那段时间,他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注意力涣散。经过细心了解,发现学生经常玩手机到深夜,叶雪艳没有当场斥责,而是找了一个恰当的时机,以朋友的姿态和他聊天。起初,学生十分抵触,闭口不谈。叶雪艳没有放弃,从理解学生的孤独感入手,慢慢撬开了他的心扉:原来,学生的父母经常加班,他独自在家,只能从游戏中寻找陪伴和成就感。“我没有否定他,而是先接纳他的感受,再慢慢引导他。”叶雪艳通过循序渐进的沟通,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寻找现实中的兴趣和成就点,最终成功将他从虚拟世界拉回现实。

三十五年的教学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叶雪艳也曾经历过人生的艰难时刻。家中父母生病需要照顾的那段日子,她白天坚守讲台,晚上奔赴病榻前,从未因此耽误一节课。“那段时间确实很累,但一想到班里还有那么多孩子等着我,我就告诉自己必须坚持。”她甚至因为自己的经历,而对班级里那些同样面临困境的孩子产生了更深的共情。“越是艰难中的孩子,越需要关怀和支持。”

“责任二字,重于千钧。”这是叶雪艳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躬身实践的信条。

如今,叶雪艳依然每天在三尺讲台上,迎着学生们求知的目光,感受着他们纯真的笑容。三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未曾改变她的初心;三十五载的春秋更迭,反而更加坚定她的信念。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谁。”她用三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一名乡村教师最朴素也最伟大的情怀:用爱点亮一盏盏心灯,照亮乡村孩子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