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探访金华古井 见证八婺烟火

探访古井 打捞乡愁与文化

历时一个多月,共刊发十二期报道,“探访金华古井 见证八婺烟火”系列报道圆满结束——

酒泉井

兰溪双眼井

东阳八卦塘井

下汪八角井

浦江月泉 张经华 摄

记者 孙媛媛

“啪”,一个水桶被放入井中,没一会儿,满满一桶清冽的井水就被提了上来。孩子们欢喜得直跳脚,大人抹一把汗,继续放入另一个空桶……

这样的打水日常已离我们远去,井边的家长里短在远去,关于古井的历史传说在远去。取用井水成了回忆,而古井成了回忆的载体,载着悠悠乡愁,也载着源远流长的乡土文明。

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古井及其背后的文化值得被挖掘、被保护、被讲述。今年10月,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推出“探访金华古井 见证八婺烟火”系列报道。在一个多月时间里,记者遍走金华各县(市、区),探访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古井。这些古井或位于街头巷尾,或隐于田畈村居,它们虽静默不语,关于它们的记载和口述却丰厚深沉。

探访古井,看见人间烟火。曾住在市区莲花井边的居民回忆起那一个个夏天的傍晚:大人们轮流到井边取水,提上水后给孩子们洗手、擦脸,再“哗”地浇到脚丫子上,欢笑声便荡漾开来。住在永康醴泉井边的老人说,以前每到夏天,一家老小就睡在井边,没有蚊子还格外凉快。当地居民讲起兰溪双眼井滔滔不绝:妇女们在井边洗衣洗菜、唠家常,小孩子拿着木桶、铁桶,甚至用剪破的篮球打水,踉踉跄跄地一路拎回家……用井水冰西瓜、酿酒、做豆腐,更是一代人的回忆。

探访古井,读懂饮水思源。记者走访的每一口井,几乎都有一个或多个传说,大多与慷慨济世、德善爱民有关。饮水思源,记住来路,不忘感恩。有的村子在井边修建感恩亭,缅怀先辈,传承情谊。不少村庄延续着定期洗井、补井的习俗,即便现在井已很少使用。在金华开发区汤溪镇仓里村,太公井的一面磨损严重,刻着挖井太公名字的另一面则完好无损。深藏在取水过程中的细节让人动容。

探访古井,体悟文化传承。始于北宋的浦江月泉,亲历过吕祖谦、朱熹、陈亮等大咖学者的讲学,聆听过月泉书院的书声琅琅,见证过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遗民诗社“月泉吟社”的成立,其文化厚度不言而喻。大山深处,亦有文化传承。婺城区沙畈乡高儒村有一古井,因古时书院里的学子常去清洗砚台、毛笔,水留残墨而取名为墨花井。如今古书院在原址重建,与古井一同默守一方学习的净土。

探访古井,见证城乡变迁。它经历过浙中官道的热闹,也叹息于后来的沉寂,如今成了网红文旅打卡地,它是金东区坡阳古街的及时新井。它从2300年前走来,讲述先秦时期的古老文明,身负时代洪流的斑驳痕迹,如今地处繁华的义乌市中心,它是春秋战国古井……古井未曾移动,其周遭却已发生巨变,它犹如一位老者,静观沧海桑田。

12期图文报道,12期短视频呈现,探访古井,我们除了打捞上满满的乡愁与文化,还收获了读者的共鸣和反馈。本组系列报道设置“扫码答题打卡留言,赢取古井冰箱贴和报道集”读者互动活动,读者互动数百人次。来自各县(市、区)的读者留言纷纷表达着对古井的浓郁情感,更有读者写来数千字长文回忆与古井有关的点滴故事。

今天,这组报道圆满收官。接下去,报道内容将结集出版。一汪清水,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关于古井的故事仍在延续。时间的沉淀,得到更为清冽甘甜的井水,也刻下独具魅力的文化印记。期待这组报道能为乡愁乡情打开一扇窗,让我们以古井为切入口,共同守护家园,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