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教育

一个单元的语文教学 来了5个语文老师4个音体美书老师

永康这个团队跨学科教学“好戏”连台

记者 叶骏 文/摄

语文阅读写作相互推进,京剧唱腔动作亮相课堂,课间花样跳绳让人上瘾,书法名作识别品鉴,文字与图画的美术转换……近日,义乌市佛堂小学状元里校区六(1)班的孩子们上课上过瘾,台下观摩的老师们听课听过瘾。

在这堂“一课四站”、总时长达150分钟的语文实验课上,来自永康的5个语文老师轮番上阵,不时与音乐老师、体育老师、美术老师、书法老师同台合作,开展跨学科习作项目的单元整组教学——这是“大读写单元教学”最新研究成果的一次展示,灵活有趣、耳目一新的授课方式受到大家的好评。

引领此次成果展示的,是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倪静川。她带领的教学团队队员都是永康各学科的名师,比如永康一中的林雅是浙江省音乐教坛新秀,永康市大司巷小学的胡月园和永康市永祥小学的吕丽恒是金华市小学语文教坛新秀,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的胡菲菲是金华市美术教坛新秀、浙派名师,其他还有浙江省书法优质课获得者、浙江省小学语文教改之星、永康市教坛新秀等。

当天的大读写单元习作项目,由“说好戏”“识好戏”“赏好戏”“展好戏”四个板块组成。在“说好戏”的导读课部分,将《口语交际》与《书戴嵩画牛》巧妙嫁接,恰如其分地唤起学生的交际需求,为单元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列好提纲。“识好戏”和“赏好戏”中的《月光曲》《京剧趣谈》和《伯牙鼓琴》精读课部分,音乐与语文完美融合,化抽象的文字为学生可听可见可体验的艺术直观盛宴,整个会场高潮迭起,掌声雷动。课间10分钟,全国优秀花样跳绳教练员现场带教,让学生对“我的拿手好戏”——花样跳绳如何练就有了切身体验。最后的“展好戏”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以文会友,“好戏”迭出。

这样精彩有效的大读写单元跨学科教学,源自该教学团队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针对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单篇与整体失统、阅读与写作失联、目标与过程失真等难题,倪静川带领小学语文团队历时多年深入研究,提出“大读写单元教学”变革策略:以单元习作目标为核心,让阅读为习作铺路,建构读写一体的单元教学序列和读写生态系统。

该成果获2023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仅7项),这是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最高奖项,每4年评审一次。今年,该成果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推广成果之一,在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综合服务平台公开发布。金华市教育局从全国各地选择金华、嘉兴及安徽滁州作为3个推广应用示范区。

当天,在金华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义乌市教育局有关领导的见证下,全国首个“‘大读写单元教学’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在佛堂小学挂牌。义乌市教育局副局长俞向军说:“以一个科研项目带动一群老师,希望它能带动、引领佛堂甚至义乌的小学语文教学再上台阶。”

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一定是更综合、更开放、更自由的。“大读写单元教学”的“破”与“立”,给与会老师提供了新时代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崭新视角。

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语文老师单应琛琛表示,这次大读写单元跨学科项目聚焦“感受艺术之美”“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这两大重点难点,不同学科老师共同介入、助力,艺术对学生来说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可触摸体会的,最终通过“说好戏”“识好戏”等四站接力,学生习作也有了一个完美闭环。

林雅老师平时在高中教音乐,在经历这次既跨学科又跨学段的挑战后,感受到了音乐与语文相互渗透的魅力,看到了未来教学的无限可能,“相信有更多的花火等待碰撞,更多的精彩等待绽放”。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单元阅读和习作关系密切,习作的锦囊妙计往往藏于阅读文本中,而学生们常常遇到学完课文依然写不好习作的问题。“何不把阅读与习作之间的关联讲得更明确一点,让孩子们在阅读教学中发现并掌握一个个习作的规律与秘诀。”义乌市佛堂小学语文老师骆潇雅听完课后收获满满,“大读写单元教学”创造了一个解决学生实际需求,帮助学生破解学习难点、卡点、痛点的系统性教学方式,通过跨学科尝试综合运用多种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教师和教材的优势,实现全学科育人。

倪静川表示,跨学科习作项目的实施,能让更多专业的老师服务于孩子们的需求——以语文学习目标为圆心,以课文内容为半径,发现并综合运用更多学科的教材资源,在语文活动中实现全学科育人。她认为,在未来人口减少、自然小班化状态下,全学科老师参与的课堂教学样态或许会成为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