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明令禁止,用AI写论文 或算学术造假?
便捷也要讲边界
□ 记者 徐健勇
当下,AI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各领域,海量数据存储和强大智能算法,为大家的工作生活学习提供了便捷。然而,近日一条高校AI禁令,引发舆论对“AI依赖症”的担忧。复旦大学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下称《规定》),列出本科毕业论文中AI工具使用的禁止项。AI的便捷性容易让人沉溺,如何更优地使用AI,关键要划清相关边界。
该《规定》提出:禁止在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性方法设计、算法(模型)框架搭建、毕业论文结构设计、研究选题、研究意义及创新性总结、研究假设提出、数据分析、结果分析与讨论以及结论总结等关键环节使用AI工具;禁止生成或改动原始数据、原创性或实验性的结果图片、图像和插图;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禁止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等。
作为国内高校首个专门针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规定》并非全盘否定AI的使用,而是在有限的范围内鼓励、允许学生来使用AI工具。比如,允许使用AI辅助图表制作,但前提是不能改变数据的原创性。正如相关负责人表示,所有政策的制定跟本科学段毕业论文希望去考察的能力直接关联。这一主张,是为了达成该学段学生文献检索分析、逻辑思维等能力建设目标。
在AI面前,部分人会走入误区,以为AI能代替人写毕业论文,去完成各项任务,学习将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和必要。渐渐地,人们会更关注“动作完成”,而忽视“自我实现”。教育具有过程性,是“自我实现”中的核心一环。毕业论文是对教育成果的检验,马虎不得。AI对教育的介入应当具有选择性、阶段性,确保学生知识技能学习使用的权利和能力,营造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态。
关于AI的讨论近年来很热烈。有一种言论叫“未来,AI不会淘汰人,只淘汰不会用AI的人”,怎么使用确实是个大学问。对于AI,应当有所用而有所不用,做出辩证的反应,就不同场景、不同目的做出限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相比人客观上的无能为力,更致命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