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低龄、严打假 科创比赛要回归清朗
□ 记者 王峥怡
日前,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试行)》,在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赛制规则等方面进行了大幅改革。《实施办法》明确,在参赛对象上,不再接受低龄段少年儿童和科技辅导员参赛,重点面向15至24周岁校内外青少年群体开展;在评价机制上,不再对选手创新作品进行评价,注重现场考察和客观评价,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现象;对弄虚作假、他人过度参与、移花接木等违规问题,将一票否决。
近年来,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频陷舆论风波,云南一名六年级小学生凭借研究癌症基因获奖。后经调查,其身为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的家长深度介入材料撰写。上海青创赛中,小学生研究“蒙特卡洛算法”这一高难度考博题目也饱受质疑。网友深挖科创大赛获奖项目,发现部分获奖者家长在相关领域有研究并发表过论文。
低龄儿童涉足高深科研,速成成果频现,或非天才“井喷”,而是部分人急功近利所致。一些家长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履历贴金,获取升学的敲门砖,绞尽脑汁动用自己的资源,炮制一个个“高精尖”科研项目。还有一些个人或机构为了牟利,“代做”科创项目,把比赛当成了一门生意。
此次《实施办法》将参赛年龄门槛提高到15岁以上,能够剔除一部分虚假炮制的“天才儿童”,更符合该年龄段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大部分15岁以下的青少年来说,科技创新难度过高,此阶段应该是打牢科学知识基础的重要时期,地基都还没坚固,何谈创新。揠苗助长或弄虚作假,不仅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更可能带歪其价值观,不能让学术不端之风蔓延至中小学校园。
除年龄限制,《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关联赛事和创新大赛建立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审查机制。这意味着参赛作品的审查将比以往更加严格,一旦被发现违规操作会取消相关人员参赛资格,并将参赛学生、学生家长、评审专家等存在的弄虚作假、违规违纪、干扰竞赛等异常行为记录在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一举措相信也能起到示范效应,带动其他各层级赛事也完善相应的规则。严格比赛纪律,才能使比赛风清气正,让科创大赛回归办赛的初衷,挖掘出那些有真才实学的青少年,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储备人才。
青少年科创应远离急功近利,保护孩子对科学的纯真热情,培养求真务实精神,让青少年自由探索科学世界,这才是培养科学人才、引领科学风气的正道,才能真正惠及青少年,推动科技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