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卷“出新”引热议
专家解读:改革也需遵循教育规律
记者 董易 见习记者 陈星辰
近日,深圳南山区数学期末试卷以“难度大、题量多、题目灵活”迅速成为全网焦点。“到底是考语文还是考数学?”“句句有主谓宾,段段有原因结果。”“学的一粒沙,考的撒哈拉”……甚至吸引不少局外人请缨上阵。数学专业的金华大学生范同学尝试解答这套试卷,直呼:“真的具有挑战性!既考验细心又考验耐心,不知道小时候的我有没有信心做下去。”
与此同时,四川达州一份语文试卷凭借接地气的“巴味”引发关注。试卷以“巴小虎带你畅游达州”为主题,将知识点融入5个小任务。家长们对这类灵活新颖的题目赞叹不已,达州市文体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通也为此点赞,认为通过这种创新方式传承和弘扬巴文化非常好,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深圳的卷子很有意思,我家孩子蛮喜欢这份卷子。”家长朱女士告诉记者,第一次做题的确感觉有难度,拐弯抹角,但和孩子一起花时间研究整套试卷后,明白了出题者的良苦用心。
有不少人表示更喜欢接地气的考卷。“把知识点融进当地文化,让人眼前一亮。”有20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廖老师表示,第一次看到这类试卷感觉很有新意,增添了教育的趣味性。
教育创新
内容与形式需贴近生活实际
一个情景化十足,一个接地气满满。深圳、四川两地试卷命题创新“出圈”引起的热议,反映了当下社会对教育创新的关注。
对此,也有一些家长和学生表达了担忧,他们认为当前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脱节现象,教科书内容难以全面覆盖考试的实际需求。
“‘三新’(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的质量监测命题方向和重点都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殿兵指出,期末命题的目标从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更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能力的考查,命题情景化和评价多元化考查已然成趋势。
到底什么样的考题才真正适合学生?陈殿兵认为,学生真正需要的考察内容与形式应具备以下三大特点:
考察内容应合理适度,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所处学段紧密相关。这意味着,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对应与其认知和思维能力相匹配的考察内容,从而确保考察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考察内容应融入实际生活,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贴近生活的考察方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一切知识和能力都源于生活,从而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此外,陈殿兵强调,包括考试在内的所有学校活动都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考察内容与形式的设计应注重增加学生的正向体验,帮助他们建立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实践技能等多元发展。
教育改革
角色转变与共同挑战
陈殿兵提到,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命题方向与重点正发生显著变化,这给教师、家长和学生带来全新的挑战,需要各方积极探寻应对之策。“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不论是教师、家长还是教育管理者,都需要进行角色和思维的转变,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要求。”
深圳和四川的两个案例揭示了基层教师在面对改革时的不同解读,导致截然不同的教学成效。根本问题在于,教师们普遍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培养,面对快速的变化和高标准,往往难以迅速吸收和理解。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教师们尝试改革却遭遇挑战。为此,教育主管部门需展现出更大的耐心,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并构建一种宽容和允许试错的氛围,以此激励教师勇于探索和创新。
同时,教师们应当顺应改革方向,积极学习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深入思考如何通过考试评价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包括学习习惯、表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对于家长而言,应当保持关注但无需过度焦虑或恐慌,要成为孩子情绪的“稳定器”。家长和教师是合伙人,是促进孩子发展和成长的“战友”;要给予老师和学校信任和支持,与教师一起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包括评价在内的大大小小的问题,而不是站在对立面一味地苛责与质疑,甚至嘲讽。
“考试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和学习活动,应是向善和积极的,要让孩子在学校里找到自信,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帮助老师和孩子找到努力和改善的着力点,最终形成科学安全的评价文化和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陈殿兵认为,命题的改革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孩子身心和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不能操之过急,揠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