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婺文化标识亮起来
(上接第1版)同时,我市积极融入全省宋韵文化研究计划,立项《宋韵婺风文化研究》等课题,并联合组建“婺风宋韵”专家团,重点围绕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系统研究阐释宣传宋韵文化的精神内核、形态特征、历史意义、时代价值和传承创新。
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郑春跃表示,聚焦传扬精神内核、塑造标识品牌,今年将继续建强用好婺学(金华学派)研究基地,持续深化金华文化研究工程,推进国家级《吕祖谦道学思想研究》、省级《徐谓礼文书综合研究》和市级《婺学思想史》等项目研究,推出《南宋婺学思想与地方社会研究》《吕祖谦〈东莱博议〉精华评注》等系列成果,推进陈亮文化馆、胡公文化馆等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和金华辨识度的精品成果,不断擦亮“千载婺学”标识品牌。
推进非遗活态传承
打响“百工艺都”标识品牌
2月11日,在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上,一条长达120米的浦江板凳龙在100多名舞者托举下,蜿蜒盘旋、昂首腾飞。此前,浦江板凳龙作为“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八婺文脉悠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如何把“满天星斗”的资源优势凝聚为“众星拱月”的关键胜势?关键在于一体推进文化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我市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扎实推进八婺历史古迹焕发新活力。如制订绿茶制作技艺“8+N”保护行动计划,做好“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后半篇文章”,重点做好加强古茶场保护、挖掘茶文化资源、培育茶非遗项目、办好茶文化活动、打响茶文化品牌等多项工作。
我市不断深化“人人都是文保员”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模式,统筹推进文化名村、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等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推动婺州举岩、永康九狮图、义乌朱丹溪中医药文化等非遗创新发展,努力把金华打造成为有历史、有故事的“诗和远方”。
日前,火腿和金属雕产业入选省历史经典产业名录首次扩容遴选名单,我市共有9个工作室入选2024年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工作室名单。
金华既是文物大市、非遗大市,也是“百工之乡”。数据显示,我市历史经典产业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涵盖金华火腿、中药、木雕、金华酥饼、婺州窑、金华酒、茶叶、金属雕等8个领域,形成“非遗传承+产业融合+品牌集聚”的发展格局。
底蕴深厚的八婺文化,滋养着一代代八婺儿女,熔铸成这片土地的独特气质。置身于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市域实践大场景中,更需要以文铸魂,持续擦亮“万年稻源、千载婺学、百工艺都”八婺文化标识,激发高水平建设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最深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