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圆桌课堂

八婺烟火处,乡愁绕心头 1

金华四中七(11)班吴若暄:

每当我拉开书包侧袋,那小包干枯的桂花便会赫然呈现。这是那年秋天从故乡门前桂树上摘下的。原本金灿灿的花瓣早已褪成琥珀色,却依然固执地散发着若有若无的香,像极了记忆中灶台前蒸汽里浮动的桂花香。

儿时,我和堂弟总爱在桂树下玩“天女散花”。我们踮着脚尖拽住最低的枝丫,待黄白相间的花粒扑簌簌落下,爷爷这时便会举着簸箕出来,佯装生气地敲敲树干:“哎哟,糟蹋了花儿怎么做糖桂花?”我们咯咯笑着跑开,却在晚饭时总能吃到淋着桂花蜜的酒酿圆子。

去年深秋回乡,我跟着爷爷做桂花糕。在升腾的白雾里,爷爷布满皱纹的手灵活地翻动着柳木模具,那是奶奶用门前柳枝亲手编的。当清甜的香气弥漫时,爷爷突然说:“你奶奶走的那年,这棵桂花树差点枯死,没想到开春又发了新芽。”他的眼角闪烁着一丝泪光。

春节前,陪妈妈收拾阁楼,发现一个铁皮盒。掀开锈迹斑斑的盖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包包干桂花。那是奶奶每年做完桂花糕后,用余下的花粒装成小包,一年年攒下来的。

这包桂花不仅是乡愁诗里的邮票,更是连接时光的细密针脚——就像老家门楣上年年更换的春联,红纸会褪色,墨痕里的期盼却永远鲜亮。或许这就是乡愁最动人的模样,它在时空错位的夹缝里固执地走着属于自己的节奏,并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带着记忆的温度,将天涯化作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