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9版:义乌新闻

豆腐工坊: 豆制品任你选

记者 朱翔 王志坚

豆皮素包、炸响铃、鱼头滚豆腐,这些逢年过节餐桌上常见的菜肴,都离不开豆制品。比如,用来炸响铃、做春卷的豆腐皮,义乌最出名的当属赤岸镇朱店村,江东街道的宗塘豆腐也曾名噪一时。

豆腐皮有很多种吃法,可以用来制作很多美味。义乌豆腐皮始产于清乾隆年间,是市级非遗文化之一。如今,朱店村已经没有传统手工豆腐皮作坊,改为规模化与机械化加工运作的豆腐皮厂,豆腐皮制作不仅保留了原来的色香味,也大大提高了产量。

“去皮、浸泡、磨浆、过滤,豆腐皮制作工序多,要20多个小时,其中捞豆腐皮这道工序就需要10多个小时。”豆腐皮厂负责人王素仙说,高峰期每天能出产豆腐皮近3万张。近年来,朱店豆腐皮不仅远销到上海、福建、广东等省市,甚至远销日本。

“豆腐皮耐放,我买了300张,等在外地工作的儿女春节回来,好好给他们张罗一桌家乡菜。”1月8日上午,专程从义乌城区赶到朱店购买豆腐皮的吴阿姨说,豆腐皮制作的几道美味,孩子们从小吃到大,过年少不了。

在义乌廿三里街道“前溪印象”豆腐工坊,眼下也是豆香扑鼻。这里聚集了24家豆制品作坊,占地4500平方米,是义乌目前最大的豆腐产业集聚地。

据豆腐工坊运营负责人毛小亮介绍,这里实行“五个统一”管理模式,即原材料统一供应、工坊布局统一规划、成品及原料统一检验、豆渣及污水统一处理、对从业人员统一管理。同时,接受“四方监督”,确保加工工艺、卫生及原材料三个把关,让市民吃得更放心。

走进胡涛豆腐加工厂,工作间内清晰地划分成豆腐泡炸制区、豆浆制作区、豆腐干制作区,几名工作人员正有序地制作着豆制品。加工厂负责人说,入驻豆腐工坊,不仅效率提升、人工减半,销售额也明显提升。

“工坊里种类齐全,有水豆腐、油泡、千张、香干等12个品种,基本可以满足市民对豆制品的需求。”毛小亮说,去年工坊日产豆制品约2万公斤,年销售额达3800万元。廿三里街道也积极引导豆腐工坊走品牌发展之路,持续放大“共富”效应,让廿三里豆制品飘香千万家。